為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成果而進行的多項經濟活動及其方法,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客觀經濟範疇。它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為目標,運用會計核算、統計核算和業務核算等手段,對生產經營過程中活勞動和物資消耗以及取得的成果,用價值形式進行記錄、計算、對比和分析,藉以發掘增產節約的潛力和途徑。因此它是有計劃管理經濟的方法。中國一直把經濟核算列為社會主義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一項基本原則。

  企業經濟核算包括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核算,主要是:①生產消耗的核算,,又稱生產成本的核算,包括物質消耗與勞動消耗兩方面。②生產成果的核算,包括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③資金的核算,包括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兩方面。④財務成果的核算,又稱利潤的核算。各項核算內容通過一系列技術經濟指標來體現。經濟核算的指標體系一般包括產量指標(實物產量、工時產量)、產值指標(總產值、商品產值、凈產值)、品種指標(產品品種數量、新產品數量等)、質量指標(產品或零部件合格率、優質品率、成品或部件一次裝配合格率等)、勞動指標(全員或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工時利用率等)、物資消耗指標(單位產品消耗量、萬元產值物資消耗量等)、設備利用指標(設備利用率等)、成本指標(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等)、資金占用指標(固定資金利潤率、流動資金利潤率、流動資金周轉天數等)、利潤指標(資金利潤率、產值利潤率)等。

  為保證經濟核算工作正常進行,必須做好企業內部的原始記錄、定額管理、計量工作、清產核資和廠內計劃價格等基礎工作。通過經濟核算,職工個人的經濟利益要同工廠的經濟利益掛起鉤來,做好考核、分析、評比工作,提高核算的效果。中國國營企業的經濟核算普遍采取統一領導,分級歸口管理,專業核算與群眾核算相結合的方法。大型企業一般實行廠級、車間、班組三級核算,中、小型企業一般實行廠級、車間二級核算或廠級一級核算。科室的核算屬於專業核算。企業經濟核算的日常工作,通常由計劃、財務部門組織有關科室、車間的職能人員進行。實行經濟核算,有利於加強企業管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改善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