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溫度不同且互不接觸的物體之間通過電磁波進行的換熱過程,是傳熱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構成封閉系統(見熱力系統)的兩個灰體(見黑體和灰體)表面間的輻射換熱量Q12可以用斯忒藩-玻耳茲曼定律表示:

式中 為黑體輻射常數,又稱斯忒藩-玻耳茲曼常數; A 1為表面1的面積; T 1T 2為表面1、2的熱力學溫度; F 12為表面1、2間的輻射換熱系數:

式中 ε 1ε 2為表面1、2的 黑度; F 12F 21為 輻射角系數。對於兩個無限大平行平板, F 12F 21=1;對於兩個同心圓球或兩個同軸無限長圓柱,若其內外壁表面積分別為 A 1A 2,則 F 12=1, 。當 ε符號 時, ε符號 ;其他各種情況下, F 12值的計算式可從有關手冊查出。

  輻射換熱是各種工業爐、鍋爐等高溫熱力設備中重要的換熱方式。常見的問題有兩類:固體表面間的輻射換熱,取決於輻射角系數F和黑度ε值;固體表面間夾有氣體的輻射換熱,除Fε值外,還與氣體夾層厚度及其黑度有關。

  固體輻射 實驗表明,除瞭高度磨光的半球狀金屬表面的平均黑度為其法向黑度的1.2倍外,其他工程材料的黑度值多可近似認為與方向無關,而隻與物質種類、表面溫度和表面狀態有關。①表面光滑的導體的黑度很小,基本上與溫度成正比;②介電質的黑度比導體黑度高得多,且與溫度成反比;③大多數非金屬在低溫時的黑度都高於0.8;④鋼鐵的黑度隨氧化程度和表面粗糙度的不同有很大的變化。

  火焰輻射 火焰的輻射和吸收是在整個容積中進行的。火焰一般由雙原子氣體(N2O2、CO)、三原子氣體(CO2H2O、SO2)和懸浮固體粒子(炭黑、飛灰、焦炭粒子)所組成。其中N2O2對熱輻射是透明的,CO等的含量一般很低,因此火焰中具有輻射能力的成分主要是 H2O、CO2和各種懸浮的固體粒子。對於燃油,發光火焰輻射主要靠炭黑;對於煤粉,發光火焰輻射主要靠焦炭粒子,發光火焰輻射力一般比透明火焰大2~3倍。計算輻射換熱通常要求得到火焰總黑度。它與平均有效射程和輻射減弱系數有關。各種形狀容積的發射氣體的平均有效射程可用下式近似計算

其中 V gF g分別為氣體容積和界表面積,下標"g"表示高溫氣體或火焰。對於三原子氣體和各種懸浮粒子,各自的輻射減弱系數均有相應的經驗公式。火焰的總輻射減弱系數 K可近似地認為等於 K K 焦炭等項減弱系數之和。根據 SK就可計算火焰的總黑度 。如近似地認為火焰界面上 ε g處處相同,則火焰本身對外輻射總功率 。在工程設計中,爐膛輻射換熱計算常按下述模型進行:①假設爐內各物理量如火焰和固壁溫度都均勻,計算結果也是某種平均值。這種模型比較粗糙,但計算簡單;②考慮火焰和受熱面是非等溫的。常用的數學模型有赫太爾分區計算法、蒙特卡洛法和斯波爾丁通量法。前兩種計算法立足於聯合求解輻射換熱的積分方程,並且假設流動和燃燒情況為已知;而通量法則是通過對過程的偏微分方程組作一定的簡化,然後聯立求解方程組得出速度場、濃度場、溫度場和熱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