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亞綱的1目。中型昆蟲,頭小且能活動、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多節。翅2對,前翅皮質後翅膜質,少數無翅。腹部多節有尾須一對。包括蜚蠊和地鱉。俗稱蟑螂和土鱉。世界已知5000多種。中國已知200餘種。

  形態特徵 體較扁平、長橢圓形,前胸背板大,盾形,蓋住頭部。各足相似,基節寬大,跗節由5小節組成。腹部10節,其背面隻看到8節或9節,雄蟲腹面可看到8節,雌蟲6節,有的種類(如德國國小蠊)雄蟲背面具驅拒腺開口,可分泌臭氣。若蟲在發育中翅芽不反轉。雌蟲產卵管短小,藏於第7腹片的裡面。雄蟲外生殖器復雜,常不對稱,被生有一對腹刺的第9節所掩蓋。尾須多節。無鳴器和聽器。

  生活習性 多數種類性喜黑暗,為夜行性昆蟲,行走迅速。不善跳躍。雜食性,取食多種動、植物性食料。傢居蜚蠊常見於室內,多數4翅發達,稍能飛,有的種類翅短,如日本大蠊雌蟲,或全無翅,如地鱉雌蟲。在熱帶、亞熱帶或北方室溫高的地方終年繁殖活動。但在無取暖設備的溫帶(如中國的長江流域),則冬季停止活動,隱藏於室內陰暗而溫暖的角落以及器具的隙縫中。野生蜚蠊多生活在草叢間、磚石下、樹皮下或樹洞裡,有的種類如穴蠊棲居於山洞、窯洞中;蟻巢蠊棲居於蟻巢內;一種光蠊棲居於水邊,可短暫潛入水中;許多木蠊棲息於林地的落葉或伐倒的枯樹下;彎翅蠊、隱尾蠊靠枯木生活,許多野生蜚蠊以動物屍體為食。

  生殖發育 漸變態。多數卵生。卵一般產於卵鞘內,卵鞘褐色,形狀因種而異。卵鞘在母體內形成後,數日內即產下,附著於附近物體或隙縫中。但德國小蠊母蟲則將卵鞘附著於尾端數周或月餘,直至孵化前才產下。美洲大蠊每一卵鞘約含卵14~16粒,孵化期約45~90天。在熱天隻需20~30天即化為若蟲。若蟲與成蟲相似,但無翅,翅芽在後期蟲齡才出現,常要經過10次蛻皮(即10個齡期)才化為成蟲。在常溫下,一些種類若蟲期約1年餘;如果室溫高,食料豐富,隻為4~5個月。在不利的環境中,如冬季室內無暖氣或蟲體受傷,將延緩2~3年才成熟。雄蟲成熟比雌蟲晚,並需較多的蛻皮次數(齡期)。雌蟲成熟後約半個月開始產卵鞘,每1~2周產1個,一生可產30~60個。成蟲壽命約1~2年。約需兩年半完成一世代。無雄蟲時,雌蟲能產不受精的卵鞘,其中一部分卵化出雌若蟲,在實驗室內能連續繁殖3代。高溫有利於無性繁殖。

  分類 蜚蠊目分為4科:蜚蠊科(Blattidae)、光蠊科(Epilampridae)、地鱉科(Polyphagidae)和折翅蠊科(Blaberidae)。

  中國蜚蠊,已知重要種類有:美洲大蠊、黑褐大蠊、日本大蠊、奧洲大蠊、德國小蠊,均為常見的傢庭害蟲。中華地鱉亦棲於以磚、土為地表的房屋內,可以作為中藥材入藥。蔗蠊在中國分佈於南方,為害蔗苗、蔬菜等。

  經濟意義 蜚蠊與人類有密切關系。①室內害蟲:在中國主要有黑褐大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國小蠊、日本大蠊。這5種蜚蠊常同時混生為害。它們多棲息於廚房、食堂、倉庫等處損害食物、衣服、書籍等。②不少種類取食並污染人的食物,傳播痢疾、傷寒、蛔蟲、蟯蟲等疾病。地鱉可入中藥,有破血逐瘀散結作用,用於婦女閉經、跌打損傷等癥。③農業害蟲: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蔗蠊是溫室害蟲,特別為害幼苗,嚴重時能使被害植物死亡。澳洲大蠊在印度為害棉苗;馬德拉蜚蠊在美洲南部為害香蕉;龍虱蠊在夏威夷為害柏樹。在中國廣西和福建,蔗蠊為害蔗苗、蔬菜及倉儲稻谷、糖麩等;在夏威夷,此蟲在雞場大量繁殖,擾害小雞生活,是小雞孟氏眼蟲的中間寄主,傳播雞的眼病。

  

參考書目

 蔡邦華:《昆蟲分類學》,上冊,蜚蠊目,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1957。

 吳福楨:中國常見蜚蠊種類及其為害利用與防治的調查研究,《昆蟲學報》30(4),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