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古猿化石之一。1961~1983年間E.L.西蒙斯在埃及開羅以南法雍的漸新統(距今約3300萬年前)中發現(見圖)。60年代發現一具很完整的頭骨(帶一半額骨的面骨及下頜)、6具下頜(其中兩具較完整)、6枚上頜齒、完整的尺骨、足骨及尾骨等。1977~1983年間又發現瞭3具完整的面骨。1965年西蒙斯將其命名為Aegyptopithecus zeuxis。它顯示出若幹高等猿類的性狀:如軀體增大;左右額骨癒合成整塊;;眼眶朝前;前腦膨大,嗅葉相對縮小,表明視覺比嗅覺發達。齒系普遍相似於中新世的和現代的猿類:如犬齒碩大;前臼齒拉長和臼齒大小由前向後遞增等。另外它又顯示出猴類的性狀:如腦顱比面顱相對較小;吻部窄而前突;眶後骨壁尚未完全閉合;有尾;牙齒數目為36枚等,又與新大陸猴類相似。因此西蒙斯概括指出埃及猿是“猴子的頭骨上鑲配猿類的牙齒”。其肢部較強壯,後肢比前肢長得多,采用曲肘姿勢走動,是適於爬行的樹棲四足動物。前肢又有握執能力,因此它也能作懸蕩動作。西蒙斯稱之為“downape”,暫可看作高等猿類和人類的直接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