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化學及其相關領域在理論、實驗和應用方面研究成果的文字著述和資訊報導的總稱。傳統的化學文獻以書刊為主,都是印刷品。隨著記錄手段的進步,相繼出現瞭縮微型、聲像型和電腦可讀型等多種形式的化學文獻。化學文獻的種類繁多,有圖書(教科書、專著、彙編、手冊、詞典、百科全書)、期刊、題錄(快報)、文摘、專利文獻、技術報告、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寄存手稿、技術標準、產品樣本、圖和表等。

  簡史 中國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化學資料,是研究化學史的珍貴文獻。例如,在《周禮·考工記》、《齊民要術》、《夢溪筆談》、《天工開物》裡,記載瞭冶煉青銅、釀酒造曲、造紙染色等方面的工藝成就。歷代的《本草》記述瞭很多古代醫藥化學和礦物化學的知識,而《道藏》叢書輯錄瞭世界上煉丹術最早的一批著作,其中包括火藥制造的最早記載。這些古代化學工藝的著述,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但限於社會發展的條件,這些文字多停留在對物質變化的哲理性推想和實踐經驗記錄的水平上,未能形成一門系統的科學。因此,在中國,反映近代化學成就的文獻,是隨著西方科技知識的傳入而出現的。早期的出版物有《博物新編》(1855)、《化學鑒原》(1871)、《格致匯編》(1876)、《亞泉雜志》(1900)等,是中國介紹西方科技和化學的最早文獻。

  德國的《化學雜志》(Chemisches Journal)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化學期刊,創刊於1778年,1784年改名為《柯瑞爾化學紀事》(Crell’s chemisches Annalen)。1789年A.-L.拉瓦錫創辦的《化學紀事》(Annales de Chimie)也頗著名。歷史最久的化學文摘是德國的《藥學文摘》(Pharmaceutisches Zentralblatt),後改名為《化學文摘》(Chemisches Zentralblatt,1830~1969)。

  中國早期最有影響的化學期刊,當推1934年問世的《化學》雜志,其中的“中國化學撮要”專欄(1934),是中國最早的化學文摘,也是中國科技文摘的先驅。

  現狀 從德國《化學雜志》創刊到現在的200年間,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化學文獻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有瞭很大的變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① 數量大,增長快。目前,在4萬多種科技刊物中,登載化學論文的有12500多種。在每年公佈的100萬件專利中,化學化工方面的占1/3左右。可見,化學文獻已躍居各學科文獻之首。就化學文獻本身而言,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簡稱CA)1984年收錄的文摘總數為451753條,與創刊時的1907年(11800條)相比,增加40多倍。

  ② 類型多樣,報道迅速。化學文獻從早期的以圖書為主、期刊為輔,變成今天以期刊為主、圖書及其他形式為輔的狀況。據CA1984年的統計,各類型文獻在文摘總數中占的百分比為:期刊──71.8,專利──16.6,會議文獻──5.4,科技報告──3.7,學位論文──1.3,圖書──1.2。文獻報道的速度也在增加。例如,美國的《分析化學》雜志發表論文所需的平均時間,從1958年的9個月縮短到1978年的5個月。文摘刊物的平均時差也縮短到3個月。與此同時,為適應化學傢及時瞭解學科發展現狀的需要,湧現出不少快速報道性刊物(以題錄為主),時差僅兩周。

  ③ 文獻的分佈既集中又分散。雖然期刊的數量逐年增加,但是論文卻更多地集中發表在占期刊總數不多的少部分刊物上。如CA選用的期刊總計有14000種,但據1980年統計,CA全年的文摘內容,有75%來自其中的1674種,50%來自485種,隻有10%的內容是摘自其餘的11000種雜志。至於化學分支學科,如分析化學中內容較專的論文,其集中現象更為突出。例如原子吸收分析方面,在1964~1965年間,僅美國的《原子吸收通訊》一種刊物,就發表瞭全部文獻的45%。1975年,有50%發表在8種雜志上。總之,集中發表高質量論文的化學期刊不過500多種,即所謂“核心期刊”。

  ④ 文獻的內容既專深又交叉。隨著化學日益朝著“專細”和“交叉”這兩個方向並進,許多內容很窄的專題文獻相繼出現,如《光化學有機合成》、《高效液相色譜》,以及70年代以來出版的《生物化學文摘,第二部分:核酸》、《核磁共振光譜測定文摘》等都是有力的證明。至於《有機金屬化學雜志》(1963)和《環境科學與技術》(1967)等的創刊,則是學科間滲透和綜合的表現。

  ⑤ 文獻的專業重點和豐產國傢不斷轉移。60年代以來,化學各分支學科的文獻量發生過幾次較大的變化。首先,高分子化學的文獻明顯增加,1970年達到高峰。隨之而起的是生物化學文獻。1975年二者數量差不多。1975~1980年間,應用化學與化工(包括環境化學)文獻又急起直追,數量大幅度增加。據CA1984年的數字,在CA全年發表的文摘總數中,生物化學占33.1%,居領先地位,而高分子化學僅占8.6%,應用化學和化工仍在持續上升,達22.6%。此外,自20世紀以來,發表化學文獻最多的國傢也發生瞭轉移。突出表現為德國科研力量的衰退和美蘇日三國的崛起。據CA對1909~1984年間各國化學文獻在文摘總量中所占的百分比來看,20世紀初至30年代,德國的文獻量占第一位,美、法、英等國次之。1940年以後,蘇聯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第二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1960年以後,日本的文獻劇增,僅次於美蘇兩國,占第三位。1965~1984年間,各國發表化學文獻的數量依次為:美國、蘇聯、日本、聯邦德國、英國、法國。然而,如果將化學分支學科文獻的消長情況進行比較,各國之間又另有差異。例如,蘇聯的分析化學文獻早在30年代已居領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退居第二,60年代又居第一。這顯然與蘇聯大力發展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有關。

  發展趨勢 19世紀30年代以來,編輯出版瞭大量的手冊、大全、百科全書、文摘和索引,對於化學的發展起瞭促進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初,電子計算機開始應用到文獻工作領域之後,出現瞭新局面,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① 文摘索引刊物劇增。50年代起,化學的文摘刊物發展較快,除美國、英國和聯邦德國的化學文摘之外,又出版瞭蘇聯的《文摘雜志:化學》(1953)。同時,多種分支學科的文摘也相繼出現,如英國的《分析文摘》(1954)和《氣體與液體色譜學文摘》(1958)等。在索引刊物方面,新增的有美國的《化學文獻題目》(1960)和《近期化學文摘與化合物索引》(1960)等。

  ② 進展和評論性刊物受到重視。除原有的少數著名刊物如《化學評論》(1924)外,又出版瞭許多新的刊物,例如《無機與放射化學進展》(1959)、《物理有機化學進展》(1963)、《物理化學年評》(1950)、《色譜學進展》(1965)等。

  ③ 文獻提供形式的多樣化。近20年來,許多檢索工具采取多種的提供形式,除書本形式外,還同時發行縮微版和機讀版(磁帶)。

  ④ 建立文獻數據庫和數據中心。目前,世界幾傢大的化學文摘機構都建立瞭自己的文獻數據庫,用戶通過計算機終端可以聯機查詢所需文獻。此外,1975年後出現瞭許多以存儲和檢索數據資料為任務的機構,如熱數據庫可以迅速查出物質的化合熱、分解熱、聚合熱等。中國也在建立這種性質的數據中心。

  ⑤ 文獻工作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可大大縮短現期文摘索引刊物的出版周期。湧現瞭多種機編檢索工具,最早的有《化學文獻題目》和美國《化學文摘》的關鍵詞索引等,提高瞭化學文獻的查全率和查準率。此外,部門、地區,以至國際的聯機檢索系統的建立和使用,必將促進化學文獻的利用。

  

參考書目

 袁翰青著:《中國化學史論文集》,三聯書店,北京,1956。

 M.G.Mellon,Chemical Publications,Their Natureand Use,5th ed.,McGraw-Hill,New York,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