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煤作為有機巖石,以物理方法為主研究煤的物質成分、結構、性質、成因及合理利用的學科。是煤地質學的一個分支。1924年,R.波托涅在《普通煤巖學概論》中第一次使用煤巖學一詞。顯微鏡下研究煤是煤巖學的主要手段。

  1854年,在英國托班藻煤是否算作煤的爭論中,煤的顯微鏡下研究首先受到重視。1870年左右,T.H.赫胥黎首次發現煤中的植物孢子。煤的鏡下觀察進一步證明腐殖煤是陸生植物形成的。1882~1898年,對於藻煤薄片的觀察察做出瞭藻煤來自藻類的結論。20世紀初期較廣泛地開展煤的顯微鏡下研究之後,煤巖學才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919年,M.C.斯托普絲在《條帶狀煙煤中的四種可見組分》一文中,首次提出煙煤中鏡煤、亮煤、暗煤和絲煤4種煤巖組分。1925年以前,以透射光下煤的薄片研究為主,是煤巖組分成因研究的主要手段。

  1927年E.斯塔赫在《煤光片》一文中引進瞭在反射光下研究煤光片的方法,並發表瞭第一張油浸鏡頭下煤光片的顯微照片。1928年,斯塔赫和F.L.昆勒萬制成瞭煤磚光片在反光下進行研究。

  1935年,斯托普絲提出“顯微組分”一詞,代表顯微鏡下能夠辨認的煤的有機組分,猶如巖石中的礦物。這一術語的應用,標志著在改進煤巖學研究基礎方面前進瞭一步。

  1953年國際煤巖學委員會(ICCP)的成立是煤巖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委員會於1957和1963年分別出版瞭《國際煤巖學手冊》的第一版和第二版,1971和1975年又作瞭補充,使煤巖術語與工作方法趨於標準化,推動瞭煤巖學的交流和發展。

  在當前世界范圍的能源緊張情況下,煤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需要量與日俱增,為使煤得到合理利用與綜合利用,必須加強煤的物質成分研究。煤的顯微組分、顯微類型和煤化作用,是近期煤巖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對有機顯微組分、無機顯微組分、煤巖類型結合煤層及圍巖沉積相的研究,確定含煤巖系的沉積環境和煤相;根據顯微組分及其組合特征以及煤層的其他特征,進行煤層對比;通過顯微定量和煤級的測定,預測煤的結焦性,選擇煉焦配煤,並為綜合利用提供依據;通過研究煤中礦物成分的種類與賦存特征,預測煤的可選性與預防環境污染;通過測定鏡質體反射率,結合煤的分子結構、化學組成,探討煤化作用及其物理化學變化實質;應用顯微光度計與熒光顯微鏡測試煤化程度;確定有機質的成熟度,進行油氣評價預測。

  透射光下觀察煤薄片是煤巖成因研究的主要手段;煤的工藝性能研究,是以反射光下觀察煤光片和煤磚光片為主。在反射光下使用油浸鏡頭觀察之前,浸蝕煤光片表面的方法。中國謝傢榮在《煤巖學的幾種方法》一文中提出瞭改進的浸蝕溫度。近期熒光法的引用,更加確保低煤級的測定,加強瞭工藝性質的研究。

  煤巖學是研究煤質的主要方法。鏡質體反射率、殼質組熒光性的研究和有關儀器設備的日益完善,以及成功地對沉積巖中分散有機質的煤巖研究,擴大瞭煤巖學的研究領域,並向定量化,自動化發展。煤巖學在地質學領域和工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已進入瞭煤巖學快速發展的階段。

  

參考書目

楊起、韓德馨主編:《中國煤田地質學》(上冊),煤炭工業出版社,北京,1979。

 武漢地質學院煤田教研室:《煤田地質學》(上冊),地質出版社,北京,1979。

 E.斯塔赫等著,楊起等譯:《斯塔赫煤巖學教程》,煤巖工業出版社,北京,1990。(E.Stach et al.,Stach's Textbook of Coal Petrology,3rd ed.,Gebrüder Borntraeger,Berlin,Stuttgart,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