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尚無儀器觀測的歷史時期的氣候。其時間上限並無定論。通常,中國概指仰紹文化(西元前5000~前3000)以來的氣候,其他國傢指的是西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現以來的氣候。20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逐步展開,歐洲、日本學者作過許多探索,尤其以英國C.E.P.佈魯克斯最有成績。中國的系統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為竺可楨所開創。

  研究方法 利用歷史資料(考古發掘物和曆歷史文獻等)中關於氣候的證據,分析過去的氣候狀況,重建歷史氣候序列,繪制歷史氣候圖,並且研究歷史氣候的變化,為氣候預測提供依據。

  考古發掘物如動物遺骸、江河湖海的水位遺跡或人工刻記、古木、植物孢粉、冰川遺跡等都可提供歷史氣候的信息。例如:中國由安陽殷墟(約公元前1400~前1100年殷代故都遺址)發掘的大量亞熱帶動物(獏、水獐、竹鼠等)的遺骸,而推知當時黃河流域氣候比現今溫暖潮濕;由四川涪陵長江岸邊的白鶴梁石魚水標和枯水題刻記載的自公元764年以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可推知長江上遊流域降水狀況的變化;從古墓葬、古建築和考古發掘物所得的古木,可借助於年輪氣候學的分析方法來推斷古代的氣候。

  歷史文獻如官方史書、宮廷檔案、方志、農書、類書、宗教案卷、航海日志、私人日記及文學作品中有著關於水旱、晴雨、冷暖以及風、雨、雪、霜、雹等的浩繁記載,系統地搜集、輯錄和鑒定這些材料,可編制各類氣候年表,也可將年表轉換成定量的氣候參數序列,如幹濕指數、冷暖指數、旱澇等級、寒凍頻率和冰凍次數等,以供分析氣候變遷的規律。

  此外,一些物候記錄,如每年植物開花日期、作物收獲日期等,通過同現代的物候記錄對比,也可用來分析當時的氣候變化。

  世界歷史氣候變遷 自公元前4000年以來,世界范圍的氣候經歷瞭多次冷暖幹濕的變遷。通過對文化發展較早或所獲得的氣候變遷證據較明顯的地區,如埃及尼羅河流域、歐洲和北極等地區的歷史資料的分析,可將世界歷史氣候變遷分為下述幾個時期:①大西洋期(公元前4050~前2650)。亦稱氣候適宜期。溫暖多雨,平均氣溫比現代高2.5℃,尼羅河洪水位比現代高12~20米,熱帶半雨區雨量約為現代的3倍。②亞北方早期(公元前2650~前2050)。氣候轉寒,以北極海的不凍水面結冰為標志,海平面低於現代約4米。③亞北方中期(公元前2050~前1500)。氣候轉暖,但次於大西洋期。④亞北方晚期(公元前1500~前750)。寒冷而幹燥,北歐連續出現嚴寒,尼羅河水位下降。⑤希臘時代(公元前750~前150)。暖而濕潤,北歐轉暖,出現山毛櫸林,南歐也較暖和,黑海水位比現代高3米。⑥羅馬時代(公元前150~公元350)。涼而幹,山嶽冰川一度擴展,塔裡木盆地邊緣和古絲綢之路沿線有豐富的井泉灌溉,出現許多繁榮的城鎮。⑦羅馬時代後期(350~700)。暖而幹,北歐長期幹暖,美國西南部幹旱,導致河流幹涸,黑海水位比現代低3米,古絲綢之路因幹旱而衰落,熱帶多雨潮濕。⑧8世紀(700~800)。西北歐轉冷,熱帶降雨減少。⑨次氣候適宜期(800~1200)。為近2000年最溫暖的時期。西北歐風暴減少,暖而幹,墨西哥熱而濕,尼羅河由於熱帶多雨而流量大增,落基山南部的雪線比現代約高366米,北極流冰的邊界遠比現代偏北。大約在公元900年,愛斯基摩人在極地定居。⑩中世紀寒冷期(1200~1450)。西北歐冷而濕,出現嚴酷的寒冬,裡海水面上升32米,美洲冷而幹,溫度低於多年平均值,尼羅河洪水水位低於平均值。⑪中世紀溫暖期(1450~1550)。出現世界性的海平面升高,赤道雨量豐富。⑫小冰期(1550~1890)。氣候轉冷,極冰強烈擴展,山地冰川推進,高山雪線下降,世界大部分地區陸上、海上的冰雪達到自上次冰期結束以來的最大值。17世紀的氣候最為惡劣,歐洲嚴冬次數和嚴寒程度都大為增加,潮濕、低溫的夏天造成作物歉收。中國也是一個嚴冬頻繁的時期。

  上述的⑤、⑥、⑦和⑧又合稱亞大西洋期。

  中國歷史氣候變遷 根據對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材料等的分析,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與世界歷史氣候變遷的趨勢大致相似。

  近5000年的氣候變遷 若以溫度作為度量氣候變遷的指標,根據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可知:近5000年中的前2000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安陽殷墟時代)是一個溫暖的時期,大部分時間的1月份溫度比現今高3~5℃,這個時期的溫度波動情形還不很清楚,但已發現在距今4000年左右,氣候曾一度轉寒。近5000年中的後3000年內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動,年平均氣溫波動幅度為2~3℃,有4次明顯的寒冷期,分別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殷末周初)、公元400年前後(六朝)、公元1200年前後(南宋)和公元1700年前後(明末清初),在這4個時期之間的泰漢、隋唐和元代分別為溫暖時期。5000年間最溫暖的時期(殷墟時代),黃河流域綠竹繁茂,野象、犀牛出沒於林莽之間,年平均溫度比現今約高2℃左右。最冷時期如宋朝和明末,凜冽寒冬屢現,太湖、洞庭湖和鄱陽湖多次封凍,熱帶地區冰雪頻繁,江南柑橘和福建荔枝歷遭凍毀,年平均氣溫比現今約低1℃多。縱觀整個5000年的氣溫變化,總趨勢是逐漸變冷的(見圖)。一些野生動物棲息界限的南移,也反映瞭這種溫度變化的趨勢。例如:以公元前5000~前4000年間到公元前500年,喜暖的野象群活動北界在中國可達黃河中下遊;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1世紀,野象群活動北界退縮到淮河-秦嶺一線,相當於現代亞熱帶的北界;11~19世紀前期,野象的活動已僅限於南嶺以南;19世紀中葉以後,野象群活動在中國隻限於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森林。其間比較大的變化發生在11世紀前後,這與用其他方法指出的氣候變冷轉折期大致是一致的。

1萬年來挪威雪線高度(實線)和近5000年來中國氣溫(虛線)變化

  近500年的氣候變遷 近500年歷史材料最為豐富,根據對正史、方志、類書等史料中冷暖記載的分析,近500年間存在3次明顯的冷暖交替過程。大致說來,3次寒冷時段分別出現在公元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3次溫暖時段分別為1550~1620年、1770~1830年、1900~1950年。一些研究還指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開始瞭第4次寒冷時段(見現代氣候變化)。對物候材料、果樹凍害和水稻種植記錄的分析結論也與此相符。在上述的冷暖時段中,還有更次一級尺度的波動。總的說來,近500年間氣溫波動振幅約為1.8~2.0℃,其中最冷10年的平均冬溫比現今低1℃多。

  根據史料中有關旱澇的記載推斷幹濕狀況,發現幹濕變化有明顯的階段性。大致說來,16~17世紀是近500年來比較幹旱的時期,18~19世紀則比較濕潤,20世紀以來又趨向幹旱。

  

參考書目

 張傢誠等編著:《氣候變遷及其原因》,科學出版社,北京,1976。

 竺可楨著:《竺可楨文集》,科學出版社,北京,1979。

 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佈圖集》,地圖出版社,北京,1981。

 C.E.P.Brooks,Climate through the Ages,2nd ed.,Ernest Benn,London,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