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數學傢。字壬叔,號秋紉。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廿八(1811年1月22日)生於浙江省海寧縣,光緒八年十月廿九(1882年12月9日)卒於北京。

  李善蘭自幼學習數學。1852年在上海結識傳教士艾約瑟(1823~1905)、偉烈亞力(1815~1887)等人,從事自然科學的翻譯工作。1863年入曾國藩幕府。1868年任北京同文館算學總教習,直到逝世。

  李善蘭對經典力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卓越越的貢獻。他將英國人W.胡威立的《初等力學教程》(1833年第2版)筆譯(經艾約瑟口述)為中文,1859年由上海墨海書館以《重學》的書名出版,共20卷。這是第一本系統介紹力學的中譯本。

  李善蘭在《重學》一書所寫的序言中,特別強調瞭動力學的內容:“推其暫如飛炮擊敵,動重學也;推其久如五星繞太陽、月繞地,動重學也。”“動重學之率凡三:曰力、曰質、曰速。力同,則質小者速大,質大者速小;質同,則力小者速小,力大者速大。”“動重學所推者力生速。凡物不能自動,力加之而動,若動後不復加力,則以平速動;若動後恒加力,則以漸加速動。”“凡物旋動,必環重心,地動是也。二物相連而相繞,必環公重心,月地相攝而動是也。”李善蘭與偉烈亞力合譯英國天文學傢J.F.赫歇耳(1792~1871)所著《天文學綱要》一書,中譯本名為《談天》,於1859年刊行。李善蘭執筆時作瞭刪略。該書不僅把近代天文學第一次系統地介紹到中國。而且引進瞭有關萬有引力的學說和天體力學的內容。有些力學專門術語的中文譯名,如攝動、章動等,最早見於《談天》。此後,李善蘭又著手翻譯I.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雖然書沒譯完,譯稿後也遺失,但自李善蘭把牛頓力學介紹到中國後,西方近代科學的思想體系、觀點和方法,以及近代科學史上的若幹成就才為中國學者所逐漸熟悉,同時也激起中國學者學習自然科學的熱情。

  李善蘭在所著《火器真訣》中按照不計空氣阻力拋射體在平面或斜面上射程的公式,提出彈道學的圖解方法。這些結果雖然低於當時歐洲彈道學水平,但反映瞭自然科學由引進到消化的過程。

  李善蘭的數學著作匯編於同治三年(1864)出版的《則古昔齋算學》中。

  

參考書目

 李儼著:《中算史論叢》,科學出版社,北京,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