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昆蟲綱(Insecta)雙翅目(Diptera)寄生蠅類的幼蟲侵襲傢畜所引起的疾病的總稱。為害較大的主要是胃蠅蛆病、皮蠅蛆病和鼻蠅蛆病。牧區發生普遍。

  寄生蠅類成蠅的蟲體分為頭、胸、腹3部。胸部除有3對肢以外,還有1對前翅,後翅退化為平衡體。腹部末端附肢變為外生殖器。幼蟲俗稱蛆,無頭、無翅,亦無肢。整個蟲體一般有12~13節,但仍分為頭、胸、腹3部,第1節為假頭,其後3節為胸節,最後8~9節為腹節。各體節背、腹面往往生生有許多小刺,其大小、數目和排列位置有鑒別意義。完全變態。除胎生的狂蠅以外,一般都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雄蠅交配後即死去;雌蠅在產出蟲卵或幼蟲後死去,壽命一般也不超過1個月。在產卵期間既不采食,也不叮咬傢畜。整個發育周期約1年。

  胃蠅蛆病 由胃蠅科(Gastrophilidae)胃蠅屬(Gastrophilus)中的多種胃蠅幼蟲(主要寄生於馬屬動物的胃內)所引起(圖1)。雌蠅產卵於馬屬動物的被毛或皮膚上,幼蟲孵出後的蠕行活動引起馬(騾或驢)的癢感和啃咬,從而經口感染。幼蟲移行至胃後,即固著在胃壁上。寄生期約為10個月。病馬常表現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軀體瘦弱。後期可在肛門周圍出現幼蟲,並隨糞便落於地面,很快鉆入表層土壤或畜糞中發育成蛹。在適宜條件下,約經1~2個月羽化為成蠅。寒冷地區成蠅僅見於春、夏、秋3季,溫暖地區四季均有,以夏季最多。用敵百蟲等藥物定期驅蟲有一定療效。在馬匹體表噴射藥物殺滅幼蟲有預防作用。

  皮蠅蛆病 由皮蠅科(Hypodermatidae)中的牛皮蠅(Hypoderma bovis)(圖2)和紋皮繩(H.lineata)的幼蟲寄生於牛的皮下所引起。雌蟲在牛的四肢及腹部被毛上產卵。幼蟲孵出後沿毛孔鉆入皮下而至深部組織、咽部和食道等處,約經7個多月的移行抵達背部皮下,蛻變成第3期幼蟲。此時每一蟲體都會使牛的背部出現一個隆腫。翌年初第3期幼蟲鑿穿皮膚落於地面成蛹,再經1~2個月羽化為成蠅,春、夏之交開始飛翔,炎夏產卵。本病不但在幼蟲移行過程中會造成病理損傷和出血,致使患畜生長不良,而且由於皮膚被穿孔而降低瞭牛皮價值。用倍硫磷等防治可有良好效果。

  鼻蠅蛆病 由狂蠅科(Oestridae)中的羊狂蠅(Oes-trus ovis) 幼蟲的侵襲所引起(圖3)。對羊為害嚴重。雌蠅直接在綿羊、山羊鼻孔內產出幼蟲,迅速移行到鼻腔、鼻竇、額竇,甚至顱腔,造成出血和分泌大量鼻液,當幹涸於鼻孔周圍時引起呼吸(傢畜)困難。寄生期約10個月。翌春第3期幼蟲隨噴嚏落於地面並鉆入表層土壤或畜糞中成蛹,約經1~2個月羽化成蠅,春、夏、秋三季飛翔。羊為防止成蠅的侵襲,常將鼻孔抵於地面或互相掩藏頭部,驚恐不安,影響育肥。此外還有駱駝喉蠅(Cephalopina titillator)和紫鼻蠅(Rhinoestrus purpureus)的幼蟲可分別引起駱駝和馬的鼻蠅蛆病,癥狀基本相似。可內服敵百蟲,或將羊群圈入緊團的羊舍後超微噴霧敵敵畏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