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綱牛科(Bovidae)牛屬。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草食性反芻傢畜。主要產於中國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適應高寒生態條件,耐粗、耐勞,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稱。其他民族均引其音命名。現代所用的犛字,出自《呂氏春秋》。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第一次把傢、野犛牛分開,稱野犛牛為“犛”,傢犛牛為“犛”。(見彩圖)

犛牛

  馴化和分佈 犛牛系由中國古羌人在藏北高原羌塘等地區馴化野犛牛(Bos mutus)而來。野犛牛現在昆侖山區海拔4500米以上的寒漠高山以至6000米以上的嶺端仍有存在。犛牛馴化迄今已5000多年。其後又從西藏擴展分佈到青海、四川、甘肅、新疆、雲南等地的高原山區。現主要分佈於中國。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阿富汗、尼泊爾、印度等國的部分地區也有少量分佈。

  生物學特性 犛牛頭大額寬,耳小臉短。角粗,間距寬,角形開張彎曲。頸短無垂皮,胸深而豐滿,肋弓長,有14~15對肋骨,後軀短小狹窄,尻斜臀尖。尾短,著生低。四肢結實短矮,蹄小,蹄緣堅硬。體型粗壯緊湊,遍體長毛,肩、肘、胸、腹、臀、腿部毛長20~50厘米,狀似圍裙;頭、背、腰、尻部被毛較短,長7~10厘米。尾毛帚狀,長達45~60厘米。肺大、心重,氣管軟骨環狹窄。經測定,每百毫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高達13克左右,故能適應高頻率呼吸和新陳代謝(動物)對氧的需要。入冬後被毛間叢生絨毛,尤以肩、背部最為顯著。全身汗腺不發達,耐寒而怕熱。夏季粗毛間的絨毛自上而下地自動脫落。合群性好。反應和行動敏捷,嗅覺尤為靈敏。公犛牛在配種季節可尋找到數公裡以外的母犛牛群;母犛牛在數十頭犢牛群中能以嗅覺辨別出它的幼犢。采食能力強,在冰天雪地裡能拱雪啃食低矮牧草的根莖。母犛牛季節性發情,每年6~10月為發情配種季節。發情周期約20天,發情持續期12~36小時,妊娠期255天左右。公犛牛在配種季節才進入母犛牛群;季節過後即自動離群。

  類型與品種 中國的犛牛有兩個生態類型。一為青藏高原型,其地方品種有:①九龍犛牛。主產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及康定縣南部。公、母都有角,被毛多為黑毛,少數黑白相間。成年公、母犛牛體重分別約為590和315千克。屠宰率56%左右。毛絨產量也較高,成年公犛牛平均剪毛14千克左右,含絨率約50%;②西藏高山犛牛。主產於西藏自治區東部高山深谷地區,以嘉黎縣所產為優。成年公、母犛牛體重420和240千克,產肉性能良好。一為橫斷高山型,其地方品種有:①青海高原犛牛。主產於青海省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區,可能不同程度地含有野犛牛血液,鬐甲高而長寬,嘴唇、眼眶周圍和背線處短毛多為灰白色或污白色,被毛以黑色為多。成年公、母犛牛體重分別為440和255千克左右。②天祝白犛牛。主產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全身白毛,皮膚粉紅色,多數有黑色素沉著斑塊。體型小,成年公、母犛牛體重分別為265和190千克左右。③麥窪犛牛。主產於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紅原縣、若爾蓋縣一帶,可能含有少量野犛牛血液。多數有角,被毛大多黑毛。成年公、母犛牛體重分別為410和220千克。

  飼養和用途 犛牛終年分夏秋和冬春兩季草場遊牧,不補精料,多數逐水草而居,管理粗放。夏季以產犢護犢、調整牛群、去勢閹割、抓絨剪毛、預防接種和藥浴驅蟲等為主。秋季以抓膘配種、打草貯草為主。冬前淘汰屠宰,減少存欄。冬春寒冷季節停奶保胎,補飼少量幹草,控制掉膘死亡。

  犛牛的乳、肉是高寒牧區人民的主要食品。乳汁濃稠香甜可口,乳脂肪球大,易加工成酥油。酥油茶和奶茶既是牧民的日常飲料,也是待客的上品。奶酪和酸奶也具特色。犛牛肉風味鬱香,富含肌紅蛋白,色澤鮮艷,營養豐富。犛牛絨是一種優質毛紡原料,織品挺括耐磨、有光澤,牢度強。犛牛毛是編織帳篷和衣襯的材料。尾毛更是珍品,如古人用於旗節、戈矛稱為“髳”,用於塵拂稱“毦”,編制假發稱“髦”;現代常供制劇裝冉口、假發和塵拂等用,並供應國際市場。

  種間雜種 以犛牛與黃牛雜交來產生種間雜種,早在殷周時代已有采用。雜種名稱,漢民族按羌語寫成“犆”,秦、漢以後稱為“犏牛”。以黃牛為父本、犛牛為母本的稱真犏牛(正交犏牛),以犛牛的主產地,特別是西藏日喀則地區繁殖最多。以犛牛為父本、黃牛為母本的稱假犏牛(反交犏牛),多在海拔1500米以上主產黃牛的岷山亞高山地區繁殖。犏牛的外形介於父母親本之間而偏向於母本,有良好的適應性,體重比犛牛大16~24%,產奶量為犛牛的170~200%。如用黑白花牛為父本,其種間雜種“黑犏牛”的產奶量比犛牛高2~4倍,成年體重比犛牛大45%左右。由於黑白花牛等培育品種的公牛不適應高山草地生態環境,現采用冷凍精液由人工授精術進行配種。犛牛與牛屬的其他普通牛種、瘤牛、美洲野牛和野犛牛等進行種間雜交,也都能繁殖後代。所有的種間雜種都有明顯的雜種優勢,母的能正常地生育,但公的(野犛牛雜種除外)則無生育力。以母犏牛與其親代回交產的二代雜種公牛仍然不育,且生活力、適應性和生產性能下降,因而雜種犏牛一般隻利用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