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木構佛塔,即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裏。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構建築。在建築史上,該塔是高層木構結構的劃時代代表作。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開始瞭對木塔的研究工作,1935年進行測繪;1962年又曾補測。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彩圖)

山西應縣木塔(遼)

  結構 木塔位於佛宮寺的中軸線中部,構成以塔為中心的寺院總體佈局。塔的平面為八角形,底層副階前簷柱對邊約25米。塔身外觀是5層6簷,最下層是重簷,2至4層都有平座夾層,所以全塔實際上是9層。從地面到剎頂高67.31米。應縣木塔保持瞭中國固有的樓閣特色,被稱作“樓閣型”塔。它是方形木塔的進一步發展。因采取八角形平面,使應力分佈比方形均勻,同時改變瞭早期中心柱、墩的做法,采用連接內外槽所構成的筒型框架的結構方式,既爭取瞭中部空間,便於佈置佛像及禮拜活動,又提高瞭塔身的抗彎、剪能力。

  木塔建在一個外包磚石的夯土基座上,臺基分兩層,下層方形,上層八角形。在八角形的臺基上,佈置內槽柱、外簷柱以及副階簷柱。所有的柱子用梁、枋連接成一個筒型的框架。塔身底層的內槽和外簷角柱都用雙柱,並砌在1米厚的土坯墻內。墻的下部是磚砌裙墻,裙墻和土坯墻交接處,有木板防潮層。轉角增設一柱,既可減小梁、枋和柱頭鋪作交接處的剪力,也增加瞭構架的穩定性;柱間用厚墻填充,更可防止構架的扭曲。全塔為適應不同的結構及構造的需要,共使用瞭60幾種不同組合的鬥栱。

  底層以上的2至4層設平座夾層,其結構是由梁、枋、鬥栱與短柱結合所組成。金代維修時增加瞭斜撐,形成瞭類似近代建築中的平行桁架式的組合圈梁,使結構更加完善。在平座的內環,還有用4層枋木疊置組成的一道井幹式的圈梁。整個夾層實際上是一個剛性很大的箍,在5層塔身中,間隔勻佈瞭這樣4道箍。全塔結構是一個柱、斜撐、復梁與鬥栱的組合體,它不但可以抵制較大的風力,而且有效地提高瞭抗震的能力。

  塔身各層柱子均銜接而上,每層外簷柱都和它下面的平座層柱在同一軸線上,但比下層的外簷柱向塔心退入約半柱徑,平座層外柱立在下層鬥栱所挑承的草栿上。這樣,既造成塔身優美的收分輪廓線,又符合力學原理,使 8根軸線都略向塔心傾斜,利用水平分力保證榫卯結合的牢固。外簷柱所形成的8面塔身,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4個斜面的兩次間中,設置剪刀撐(用荊笆抹泥墻封護)以增加結構的穩定性。但在近代被拆改為門窗,以致造成塔身向東北方的扭曲。

  形體與空間 應縣木塔是把實用、結構與建築造型統一起來的一個典范。塔的比例適度,體形端莊。在全塔木結構上均施土紅色塗料,建成之初各層塔身並有局部白粉墻襯托,十分典雅。各層塔身每面3開間,4個正方向當心辟門,夾層結構在外觀上處理成腰簷、平座。塔頂作八角攢尖式,頂上立鐵剎,其結構是陶制仰蓮兩層,上置鐵蓮一層,承托鐵制覆缽、相輪、寶蓋、圓光等。剎桿頂部原設有連 8個簷角的鐵鏈,每層簷角懸鐵制風鐸,這些現已無存。

  在空間的組織和利用方面,塔的5個正式樓層上,內槽柱裡的中央空間供奉佛像,底層的釋迦坐像高達11米,周圍並有壁畫。內槽和外簷柱之間,供人通行。各層外簷平座設欄幹,形成周圍挑臺,以供人憑眺。

  

參考書目

 中國建築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建築簡史》第一冊,中國工業出版社,1962。

 陳明達:《應縣木塔》,文物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