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遺址。位於江蘇省武進縣三皇廟村。面積約6 萬平方米。1978、1979、1982年南京博物院發掘。發現瞭隨葬玉制璧、琮較多的良渚文化墓葬。良渚文化層的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為西元前2790年左右。

  遺址下層為崧澤文化遺存。陶器有圈足飾圓形和三角形鏤孔的豆、折腹或球腹罐、花瓣足壺等。發現墓葬一墓,墓主為女性,仰身直肢葬,隨葬有鼎、豆、壺、紡輪4件陶器。

  上層為良渚文化遺存,內涵比較豐富。有3座墓葬,自東向西排成一列,未見墓坑和葬具,系掩土埋葬。頭向均朝南。東邊的3號墓死者為20歲左右的男性,仰身直肢葬。人的肢骨和部分隨葬的玉璧、玉琮、石斧上有明顯的火燒痕跡,說明埋葬時舉行過某種用火的斂葬儀式。隨葬品達124件,除陶器和玉石制的穿孔斧、有段石錛、斜柄石刀等生產工具以及玉質的鐲、錐形飾、墜、珠、管一類裝飾品外,突出的是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玉璧素面無紋,琢磨光滑,分置於頭部、胸腹和腳部,最大且制作最精的一件放在腹部,直徑26.2厘米、厚1厘米。玉琮中有一件獸面紋鐲式的置於頭部右上方;其他均為橫槽分節、高矮不一的方柱體玉琮,大體圍繞人骨架四周擺放,最高的一件有13節,高36.1厘米。另兩座墓也都用玉璧、玉琮隨葬。經鑒定,玉器質料絕大多數是透閃石,屬於軟玉。根據玉璧上遺留的一層砂粒,可知當時以石英砂粒為解玉砂;從璧、琮的規格及表面弧形琢痕分析,可能使用瞭石英砂石圓盤──輪鋸的琢玉裝置。由此可見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相當先進,琢玉當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璧、琮這類貴重禮器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權力、地位和身分的象征。它們在草鞋山、張陵山、福泉山等地的良渚文化厚葬墓中也都有發現,反映出當時的原始氏族制已瀕臨崩潰。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的精美形制和繁縟獸面紋飾,還為商文化所吸收並得到發展,構成瞭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見彩圖)

江蘇武進寺墩良渚文化3號墓出土狀況 新石器時代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