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專題地圖的基礎底圖。簡稱地理底圖。是專題地圖的專題要素定向、定位的骨架和控制基礎,便於揭示專題現象的分佈與周圍地理環境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規律。

  地理底圖通常分為編稿底圖(或稱工作底圖)和印刷底圖(或稱正式底圖)兩種。前者供作者編繪原圖時用,內容要素較為詳細;後者是由前者派生出來的,僅供印刷時用,內容比較精簡。通常所說的地理底圖,主要是指前者。製作編稿底圖一般採用相同(或相近)比例尺和地圖投影的普通地圖作為基本資料料。它的內容選取及其表達的詳略程度隨著所編圖的主題、用途、比例尺、制圖區域地理特點、以及表示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編制自然地圖時,在基礎底圖上表示的水系要比編制經濟地圖詳細;編制經濟地圖時,在基礎底圖上表示的道路要比自然地圖詳細。有時,基礎底圖上某些地理要素僅作為編制專題要素時的過渡使用,成圖出版時被省去;也有基礎底圖上的要素就是專題地圖的內容。因此,地理基礎底圖的編制,要事先根據所編專題圖的某些特定要求,盡可能顯示同專題要素有關的地理基礎要素,力求同專題內容相適應。在內容表示程度上,既要表明專題現象發生的環境,又要清晰易讀,不影響專題內容的表達。

  地理基礎底圖的內容通常采用淺淡的顏色表示,以便更好地突出專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