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中的各種生物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傳遞的級次。

  生物群落通常包括多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由食物的關係結合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依存,形成食物鏈。在食物鏈上位於不同的層次,形成不同的營養級。綠色植物、藻類和一些光能自養微生物,利用太陽能,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把由環境中攝取的簡單的無機物轉化為複雜的有機物,藉以儲存物質和能量。此外,一些化能自養微生物也能利用化學能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這些有機物的最最初制造者,稱為生產者,屬於第一營養級,或稱為基級。動物以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物,完成自己的代謝過程,稱為消費者。動物可分為一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等。直接以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為食物的動物(草食動物)是一級消費者,屬第二營養級;以草食動物為食物的肉食動物是二級消費者,屬第三營養級;以二級消費者為食物的動物是三級消費者,屬第四營養級,依此類推。如在草原上,青草─→兔─→狐貍─→狼構成一條捕食性食物鏈,後者捕食前者,青草是第一營養級,兔是第二營養級,狐貍是第三營養級,狼能捕食狐貍,是第四營養級。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包括一些鞭毛蟲、土壤線蟲等微型動物,能把動、植物的殘體和排泄物等的有機成分分解成簡單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重新回到環境裡去,供生產者利用。微生物和這些微型動物被稱為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利用其中的部分物質和能量完成自己的代謝活動,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它們是建立在第一、二、三、四等營養級之上的另一個營養級。

  生物群落的組成成分不同,形成瞭各種不同的食物鏈。一般說來,食物鏈越長,營養級的數目越多;食物鏈越多,彼此關系越復雜,營養結構也越復雜。但是,在任何一個營養結構中,一般都包括第一營養級。最簡單的營養結構包括兩個營養級,較復雜的營養結構包括五個營養級,超過五個營養級的少見。

  物質和能量由低位營養級生物向高位營養級生物傳遞和轉化過程中均有損耗,如草食動物食用綠色植物,隻能消化和同化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機物。因此在一個生物群落中低位營養級的生物個體數目和生物量多,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減少,呈金字塔形。

  人類處於最高位的營養級。各種環境污染物可通過食物鏈逐級富集或轉化,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如海水中汞的濃度為0.0001ppm,生長在海水中的植物含汞量達0.01~0.02ppm,濃縮系數為100~200;以水生植物等為食物的小魚體內汞的濃度達0.1~0.3ppm,濃縮系數為1000~3000;而以小魚等為食物的肉食性魚類體內汞的濃度高達1~2ppm,濃縮系數為10000~20000。人食用被汞污染海域內的魚類,就可能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