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這一概念是法國地理學傢E.列克留在1876年提出的,他把地理環境理解為圍繞人類的自然現象的總體。

  地理環境是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個部分的統一體。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巖石、土壤、水、大氣、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機結合而成的自然綜合體。人文地理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活動的地域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團、經濟、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稱為人文圈,或稱為社會圈、智慧圈、技技術圈。自然地理環境是自然物質發展的產物,人文地理環境是人類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社會、文化和生產活動的結果。

  地理環境同地質環境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是指對人類影響較大的地表環境,而後者深入到地殼內部並且不包括有機界。

  發展歷程 人類今天所處的地理環境是經過瞭漫長的發展歷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態水的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出現。水不僅是地表環境中的活躍因素,而且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機化合物的聚集場所,使它們在此演化成為復雜的高分子有機物,以至演化成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僅是生命的誕生地,而且由於海洋能阻擋紫外線傷害原始生命,保障瞭原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也有人認為生命不起源於海洋,而起源於能防禦紫外線的地殼表層(風化殼)。

  其次是生命的出現。地理環境的成分包括生物,隻有在生命出現以後,才標志著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認為生命出現於10~20多億年前,但近十幾年,學者們在前寒武紀的巖石中發現多種正鏈烷氨基酸,因而認為大約在30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氣中遊離氧的出現。最早的原始生命處於還原環境。植物出現後,卟啉類化合物已經被合成,其中一種含鎂的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從而使一個富含二氧化碳、不適於動物生存的環境轉化成為一個適宜動物生存的氧化環境。由於大自然的放電,太陽輻射和紫外線對氧的作用,在離地面20~50公裡處形成臭氧層,保護瞭生命特別是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第四是人類的出現,人文地理環境的出現,意味著地理環境發展到瞭成熟的程度。

  基本特性 第一是地理環境各成分向前發展的規律。如巖石圈的組成開始隻有火成巖,後來出現瞭沉積巖和變質巖。海洋的水質變化很大,含鹽量不斷增多,化學組成越來越復雜。原始大氣與現代大氣差異頗大,前者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而後者主要為氮、氧等。生物的變化更是越來越復雜。人類在生產和消費活動中所形成的人文地理環境或社會環境也是如此。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復雜程度是逐步增加的,人文環境本身的作用和性質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第二是地理環境的完整性規律。地理環境是一個由各組成成分有機結合的整體,各成分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互相滲透。某一成分的變化會引起其他成分和整個地理環境性質的變化。例如,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如果發生改變,就可能引起全球性地理環境的巨大變化。生態平衡就是基於這一規律的。人類活動使某一成分發生變化,就會破壞整個生態平衡。地理環境系統是開放性的,各個圈層是連續性的,所以地方性的人為作用也可以影響到全球。地理環境完整性的基礎是它在獲得太陽輻射能和地殼內能的條件下,在它的各個組成成分之間,以及它同地球內部物質之間的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流動。

  第三是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性規律。地域分異是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和整個景觀(包括人文景觀)具有空間變化的現象。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緯度地帶性分異。由於地球形狀,地球上各個緯度帶接受太陽輻射能的不同,因而產生瞭隨緯度變化的地帶性分異現象。氣候、植物和動物的地帶性分佈特點,影響到土壤以至整個自然景觀,包括地貌外營力作用以及風化殼和地表化學元素的組成與遷移特性等,都具有地帶性的分異特征。海洋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也不例外。②經度地帶性分異。這種分異主要是由於海陸分佈和由此引起的氣候幹濕差異形成的。地理現象隨經度有規律變化,表現為由大陸內部向東西兩岸的地理分異。例如在亞熱帶范圍內,在大陸內部形成荒漠草原地帶,大陸西岸形成地中海類型地帶,大陸東岸則形成季風型的常綠闊葉林地帶。以上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合稱為水平地帶性。在自然界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共同決定瞭水平地帶性的分佈圖式。當兩者作用大致相等時,地帶的分佈和緯線的方向呈斜交排列;當緯度地帶性作用占優勢時,地帶分佈的排列基本上與緯線平行;反之,則與經線平行。為瞭揭示大陸水平地帶性的分佈規律,可以把大陸簡化成一個方形或卵形,稱為理想大陸。∏.С.馬克耶夫提出的理想大陸自然地帶相互關系分佈圖式可以概略地反映大陸自然地帶分佈特征(圖1)。③垂直帶分異,主要是山地高度的變化使氣溫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使自然地理環境及其各組成成分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種自然垂直帶的更替在不同水平地帶是有差異的。珠穆朗瑪峰地區的自然垂直帶更替具有典型性(圖2)。④構造-地貌分異。由於大地構造原因,形成大的地貌單元,從而使各地理成分或現象的地帶性規律發生變異,出現獨特的地域特征。

  一般所謂地帶性規律指的是緯度地帶性。與此同時存在的非地帶性的分異,使緯度地帶性的特點發生偏移、變異,甚至完全消失。地帶性在時間上是不斷發展的。個別地帶出現較晚,如荒漠和半荒漠地帶形成於第三紀,森林草原和草原出現於第三紀末,針葉林和凍原地帶出現於第四紀後半期。而且,地帶形成後,隨著氣候的變化而發生移動,例如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的更替就使大陸的地帶發生過移動。

  人文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受控於社會發展階段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同時也要受到上述自然分異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人類 人是自然發展的產物,從地理環境中獲得生活所需的一切。人類社會也是在地理環境中發展的。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類主要靠采集和漁獵天然動植物繁衍生息,影響地理環境的程度有限。後來發展瞭畜牧業和農業,不僅更廣泛地利用瞭自然資源,而且對環境要素進行瞭重大的改造。在農業生產中栽培瞭一系列作物,如麥類、玉米、水稻、高粱、豆類和多種多樣的蔬菜,以及油料和纖維作物,把原來的森林、草原、河灘以及沼澤開墾為耕地。這些栽培植物所占的面積約為全球面積的6~8.5%。人類還把多種野生動物馴化為傢畜、傢禽,如牛、羊、馬、驢、豬、雞、鴨等。建立瞭人工灌溉網和人工水體(目前地球上人工水庫總面積已超過裡海面積),開采出大量礦產資源。產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在利用改造地理環境方面取得瞭輝煌的成績,但是沒有正確估計地理環境的反饋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按其性質、規模和深刻程度都是空前的。這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人文地理環境上,人口迅速而高度地集中,物質生產大量而飛躍地增長;其次,人類大量地消耗掉地理環境貯存的各種資源(淡水、石油、煤、金屬等等),出現資源枯竭的危機;第三,由於人類進行規模巨大的生產活動,排放出數量驚人的各種廢物,引起環境污染,造成生態危機,危及人類健康。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達240億噸,煙塵20億噸。還有大量的廢水、廢渣、廢熱、放射性物質、生活垃圾、農藥、化肥進入地理環境中。所有這些都能使地理環境的功能和結構發生不利於人類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