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是自然界中的豐富元素,主要以氮氣(N2)的形式存在於大氣中,以有機氮的形式存在於沉積物中,以溶解氮的形式存在於海水中。這三種氮的量的變動都很小。其他形態的氮則不停地進行著複雜的流動和交換,而且受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自然界中氮的分佈和氮的流動交換情況見表1和表2。

表1 自然界中氮的分佈(以氮計,百萬噸)

表2 氮的流動和交換(以氮計,百萬噸)

  生態系統中的氮循環 氮氣占大氣總體積的78%以上。氮在大氣中主要以氮的分子態存在,還以氨(NH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等氮的化合態的形式存在。這些化合態的氮在雲、氣溶膠粒子、雨滴中轉化為銨(NH4+)和硝酸根(NO3-),隨降水降落地面。大氣中的N2O2可在雷電作用下反應生成NO3-。土壤和水體中某些細菌和微生物也可吸取大氣中的氮,並把它和氫結合成為氨。這樣生成的氨以及大氣中降落的銨類化合物在微生物的硝化作用下,最終變為硝酸鹽。硝酸鹽很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在植物體內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如蛋白質。然後通過食物鏈的傳遞成為動物體的蛋白質。動、植物死亡後,殘體被微生物分解,氮又以氨的形式回到土壤和水體中。動物排出的糞便含尿素和氨,尿素也可被微生物轉變為氨。

  土壤中的硝酸鹽在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下還原為氮和氧化亞氮 (N2O)而逸入大氣中。氨也可由於揮發而進入大氣。土壤中的硝酸鹽和氨極易溶於水,所以很容易隨地表徑流和地下水排入水體中。

  人類活動的幹預 指人為的固氮作用,即化學氮肥的生產和應用,大規模種植豆科植物等有生物固氮能力的作物,以及燃燒礦物燃料生成NO和NO2。人為的固氮量是很大的,估計約占全球年總固氮量的20~30%。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多,這一比例將會繼續上升。

  農田大量施用氮肥,使排入大氣的N2O不斷增多。在沒有人為幹預的自然條件下,反硝化作用產生並排入大氣的N2N2O,與生物固氮作用吸收的N2和平流層中被破壞的N2O是相平衡的。N2O是一種惰性氣體,在大氣中可存留數年之久。它進入平流層大氣中以後,會消耗其中的臭氧,從而增加到達地面的紫外線輻射量。這可能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有害影響,對此目前還不很清楚。

  施用氮肥的農田排出的地面徑流,城市和農村的生活污水都把大量的氮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常常造成這些水體的富營養化現象。

  礦物燃料燃燒時,空氣中和燃料中的氮在高溫下與氧反應而生成氮氧化物 (NO和NO2)。大氣受到氮氧化物的污染,是發生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