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對他人的要求或指令表現出抵制或反抗的癥狀。又稱抗拒癥。臨床上將其分為兩類:①主動違拗癥。或稱命令性違拗癥,指患者的行為與周圍人對他所要求的正好相反,如讓他張口而他卻把嘴閉得更緊;②被動違拗癥。指患者抗拒要求他做的事,如醫生彎曲他的肢體時,患者緊繃肢體不動。給予的外界力量越強,其抗拒行為也越明顯。有的抗拒行為,反映在生理活動方面,如不進食、不吞咽、唾液外溢或不排便等所謂生理性違拗。

  違拗癥常見於精神分裂癥,特別是緊張型型精神分裂癥時的木僵狀態下,還見於反應性精神病、抑鬱癥和智力障礙的患者中。И.Π.巴甫洛夫曾用高級神經活動的反常相來解釋這種現象,即興奮性的刺激卻引起瞭抑制性反應,或反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這是“戀母情結”的表現。K.克萊斯特根據違拗癥患者在好轉後多訴說胸前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而認為它與焦慮、恐懼有密切關系。有的學者認為,違拗癥在許多兒童身上有所表現,正常兒童可有這種違拗表現的階段,而低能兒童的表現則更為突出和持久。也有人認為,違拗癥是指對各種外來幹擾的無意識對抗,因而不能把有目的、有意識的拒絕與不合作行為誤認為是違拗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