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佛洛德著。本書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論體系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德文初版刊行於1900年,最初10年未受重視,僅售出600本。其後一時銷路激增,經久不衰,在佛洛德生前共發行8版,最後一版在1929年。本書在各版中一直沒有重大修改,每次版本隻是增加註釋或略有補充。本書先後被翻譯成英文和俄文(1913)、西班牙文(1922)、法文(1926)、瑞典文(1927)、日文(1930)、匈牙利文(1934)、捷克文(1938)、中文(1972)。在J.斯特雷奇主編的的24卷《弗洛伊德全集》(1964)英文版中,本書列為第4、5兩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張燕雲的中譯本。

  弗洛伊德在寫本書以前,不僅有瞭充分的思想準備,而且已搜集瞭大量資料。1896和1897年,他已在維也納猶太學術廳作瞭有關夢的演講。1896年10月,其父去世,他深感悲痛,促使他在先前的理論研究和醫療實踐的基礎上,於1897年7月開始進行自我分析,並記錄下自己的夢,因此也導致他決心寫《夢的釋義》一書。

  本書共分7章,第1章為關於夢的問題的科學文獻,詳盡地敘述瞭前人和同時代人的有關夢的理論;第2章為釋夢的方法:一個樣夢的分析,詳細地分析瞭一個名叫愛瑪的打針的夢;由此而在第3章中提出瞭他關於夢是欲望的滿足的學說;第4章為夢的偽裝;第5章為夢的材料與來源,他的夢的理論一開始便圍繞著潛意識問題,將夢分為“顯意”和“隱意”,借著夢者的聯想以及釋夢者對“象征”的解釋,以白天發生的事件為契機,進而追溯到童年的本能欲望。第6章題為夢的工作,篇幅最長,著重說明夢的表現形式有凝縮、移置、表現力和潤飾作用;最後一章題為夢的過程心理學,為總結性理論部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弗洛伊德在此發揮瞭其早年著作《科學心理學設計》(1895,1950)中的科學思想,將所設想的精神機構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心理過程,再就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交互關系加以分析,以求對夢的心理過程獲得科學的理解。它把潛意識、抵抗和壓抑及性的重要性視為精神分析的三大基石,它們在本書中已具雛形。

  本書經歷近一個世紀而不衰,弗洛伊德對夢的解釋,已深入到人的內心深處的潛在動機,敢言人之不敢言,實超出前人之上。但他在釋夢中的主觀性、任意性和神秘性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