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1839年12月18日生於甘岡,1916年12月9日卒於巴黎。早年畢業於高等師範學校。1865年獲哲學教師資格。1875年以研究心理遺傳問題獲文學博士學位。1876年創辦法國《哲學雜誌》。1885年任巴巴黎大學教授,開設實驗心理學課程。1888年任法蘭西學院教授(直至1896年退休)。1889年曾擔任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心理學會議主席。

  裡博受英國精神病學傢H.莫茲利的思想影響,主張意識隻是一種伴隨生理過程而產生的附帶現象(見副現象論),反對哲學上的唯靈論。他將心理學稱為從哲學中解放出來的人的科學,從理論上強調實驗的重要,卻並未親自從事實驗;而將當時一些神經學傢和精神病學傢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病例作為現成的心理實驗素材予以利用,來分析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特別是他的《人格的疾病》(1885)一書,把J.H.傑克遜神經心理學上的等級理論應用到人格心理學的研究上來。這一觀點對後來的弗洛伊德學說有一定影響。他在《記憶的疾病》(1881)一書中提出,記憶的逐步喪失遵循一定規律:從不穩定的近事記憶向穩定的遠期記憶發展。這一規律,被稱為裡博定律。他還認為,感情的記憶是當前類似情景中過去經驗的再現。這一理論已成為現代指導舞臺工作的教學法之一。他還旁征博引,認為註意是一種由利益決定的運動反應;傾向是潛在的運動;意志隻是一種伴有意識活動的生理事實。至於記憶,它本質上是生理的,偶爾才是心理的。裡博在批判唯靈論哲學上起瞭積極作用,但他的心理學思想尚屬於原子論和聯想主義心理學的范疇。

  主要著作:《當代英國心理學》(1870)、《意志的疾病》(1883)、《註意心理學》(1889)、《論創造性想象》(1900)、《感情的邏輯》(1905)、《無意識生活和運動》(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