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原始人認為人的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瞭。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物件由靈魂改為心靈(mind),心理學是對心靈的研究,或稱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傢、教育學傢J.F.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簡稱之為心理。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於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系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瞭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在生活實踐中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志活動。以上所說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任何心理活動都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這不僅是為瞭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於對人類心理活動的瞭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中,人的心理獲得瞭充分的發展,使他攀登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瞭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發展簡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隻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瞭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傢如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傢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於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傢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F.培根、T.霍佈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傢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瞭的心理學思想,並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瞭很大作用,霍佈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於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瞭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J.O.拉梅特裡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幹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19世紀中葉,由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瞭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於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瞭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瞭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傢兼生理學傢,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從此,現代心理學經歷瞭11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瞭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後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瞭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瞭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後,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隻興盛瞭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傢J.B.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於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裡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東西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刺激使有機體發生瞭什麼反應,在什麼環境下產生瞭什麼行為。至於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於隻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瞭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在美國的中國早期留學生也產生瞭影響。例如,郭任遠回國後便推行瞭行為主義,索性要把心理學改名為“行為學”。

  20世紀40年代前後出現瞭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B.F.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於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是一個集體農莊,它有極完善的社會組織,用工分計勞動報酬,完全用行為主義原理來培養訓練兒童。在這個社會裡沒有競爭和剝削,人與人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相友愛,人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私和欺詐。這樣一個事先設計好的社會體制避免瞭現代資本主義各種弊病。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並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托於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向往一個理想社會,於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瞭,不能因為頭腦中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瞭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M.韋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並不完全決定於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麼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於人腦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還對猿猴的智力進行瞭研究。克勒觀察猿猴如何把幾隻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桿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傢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隻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後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科學研究不應隻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於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沖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系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面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沖動;另一方面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沖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癥。為瞭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其主要興趣在於探討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動機。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沖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於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隻是顯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麼強調生物沖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許多病因都與道德墮落有關,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原則性區別的。沙皇時代的俄國心理學最初也是從西歐國傢引進的。但是俄國的一些生理學研究為今天的蘇聯心理學奠定瞭堅實的基礎。И.Μ.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後的Β.Μ.別赫捷列夫寫瞭《反射學》一書。接著,И.Π.巴甫洛夫專門研究瞭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瞭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瞭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傢的心理學。然而,在蘇聯對巴甫洛夫學說的學習曾一度出現過絕對化的傾向,排除瞭對其他先進科學思想的吸收。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後不久,蘇聯心理學者就主張要把心理學建立在辯證唯物論的基礎之上,試圖從反映論的角度來說明心理現象。這種理論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動性的,表現為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勞動和社會交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於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裡首先開設瞭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H.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1921年成立瞭中華心理學會,張耀翔任會長。1929年中央研究院設立心理研究所,唐鉞任所長。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瞭自己的心理學研究。在30年代前後,郭任遠的鳥類胚胎行為研究,黃翼的兒童繪畫研究,孫國華的新生兒行為研究,艾偉、沈有乾等人的漢字研究,陸志韋、蕭孝嶸等人的心理測驗研究,盧於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學研究,陳立、周先庚等人的工業心理學研究等都做出瞭成績。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方和沿海地區的多數大學遷到西南,心理學的教學雖然繼續進行,但是研究工作幾乎停頓。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各大學遷回原址復校,心理學研究才得以恢復。此時,全國約有10餘所大學設有心理學系,其教學與研究主要受美國心理學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1年便成立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為第一任所長。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設立瞭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當時中國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同時學習蘇聯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開展條件反射和高級神經活動的心理學研究。中國心理學傢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實踐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源泉。此時,還展開瞭對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的討論,以及對西方心理派別的評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60年代初期,中國心理學的重點轉向聯系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中國的情況,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方面都進行瞭探討。

  然而,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曾一度因所謂“生物學化”而受到錯誤的批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被作為偽科學而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復其科學地位,重新受到重視。

  80年代前後,中國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設立瞭心理學系。許多師范大學也成立瞭心理學專業和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的會員增至2600餘人。1982年成立瞭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陳元暉任會長。在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等領域內取得瞭豐碩的研究成果,開展瞭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共創辦瞭十幾種刊物,出版瞭上百種書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不斷為心理學提出新的任務。可以預見,中國的心理學面臨著極為美好的前景。

當代心理學

  幾十年來,心理科學獲得瞭迅速的發展。這從參加這一領域的科學傢和從業者的人數,以及基礎研究和應用課題的數目日益增長便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發展的一個值得註意的特點是心理學各派之間的爭論已經不再激烈,而是趨向求同存異,各傢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來,使它們之間的區別縮小瞭。這種在心理學對象、方法問題上爭論的減弱表明心理學逐漸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學傢把更多的精力致力於專門問題的研究,在具體問題上展開學術爭鳴。心理學問題被劃分得更為精細,以便於更深入地加以探討。當代心理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質。心理學和一些鄰近學科的重疊,已使它們的某些部分難於區別。心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分支眾多、邊界模糊的科學。心理學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科學。一方面,它與生物科學結合,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它伸展到技術科學領域,與計算機科學相聯系,促進瞭認知科學的發展。心理學還研究人類個體的發生發展,提供瞭關於人的認知能力和個性社會化的發展觀。另一方面,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時至今日,心理學發展得更加寬廣龐雜,這就要求從哲學的高度對它進行理論概括。理論心理學就是從宏觀上探討心理學的思想體系。

  由於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相當廣闊,不同復雜程度的心理活動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當代心理學是把人和動物的復雜心理活動分成不同的層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學問題概略地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生理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從生理學的水平研究各種心理現象。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研究動物的學習活動,提出人的心理活動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現代的生理心理學用神經生理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來研究感知、學習、記憶、思維、情緒等過程,目的是闡明各種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由於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這方面的研究取得瞭很大成績。D.H.休伯爾和T.N.維厄瑟的感受野研究,K.W.斯佩裡的割裂腦的研究最為著名。休伯爾和維厄瑟在動物的大腦視覺皮層的細胞上插入微電極,當視網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時,便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大腦皮層細胞的興奮,產生微弱的電活動,經過放大而被記錄在儀器上。他們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細胞對視覺刺激有精細的分工,某些細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細胞感受圓形、尖角、邊界等刺激,還有些細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線條刺激等。與這些皮層細胞相聯系的不同視網膜部位稱為感受野。斯佩裡通過割裂兩側大腦半球方法治療癲癇病人對大腦心理功能的研究,發現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和思維活動,右半球主要負責圖形、音樂知覺和身體的運動。以上兩項研究曾在80年代初獲得瞭諾貝爾獎。

  在記憶方面,人們相信既然經驗可以在頭腦中長久地保存下來,那麼大腦的生理結構必定發生瞭某種物質變化,或遺留下某種痕跡。人們還設想,在識記時大腦的某些神經通路會不斷地傳導神經沖動,因而在這條通路上的神經元與神經元的接觸處──突觸膜上,必然發生生理的和結構的變化,而降低瞭神經沖動的傳導阻力。研究發現,在記憶時隨著突觸的電傳導的次數增多,細胞內的核糖核酸也增多,由於突觸膜受體的蛋白質合成與核糖核酸的變化有關,於是認為核糖核酸就是要尋找的記憶物質。研究還發現,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可以加速學習過程,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則阻止長時記憶的發展。這些關於記憶的腦化學研究增進瞭對心理過程的瞭解。80年代以後,中國心理學傢也研究瞭記憶的大腦機制,以及應激狀態下的腦化學變化。

  生理心理學主要用動物做實驗,有時也結合醫療實踐進行臨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學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條件下實施手術或使用藥物的實驗法。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不隻有心理學傢,還有神經生理學傢、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傢等。生理心理學有時也被列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 這是20世紀60年代新興起的心理學方向。認知心理學是從反對行為主義發端的,同時繼承瞭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前面已經談過,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隻能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不能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這種觀點長期阻礙瞭人們對人的心理過程的瞭解,使心理學幾乎陷於停滯狀態。認知心理學突破瞭這一限制,以研究高級心理活動,特別是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這一點正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主張。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以外的其他科學對心理學發生影響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迅速發展起來的通信技術,特別是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出現,使心理學傢看到人類認識過程與通信系統有一定的相似性,於是借用通信工程師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來描述人的認識過程。人的認知過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輸入、編碼、譯碼、存儲、提取、輸出等處理信息的過程。另外,行為主義關於語言是條件反射學習的看法,經受不住後來興起的心理語言學的沖擊,以致一敗塗地。心理語言學的代表人物N.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有某種先天的內在規律,是由遺傳決定的。兒童所表現出學習語言的驚人的能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認知心理學在心理語言學的基礎上,研究言語理解和智力操作,無疑擴大瞭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認知心理學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除瞭應用反應時測量、記憶測驗等一般實驗心理方法外,還對口語記錄進行分析,以瞭解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認知心理學根據研究結果,建立關於心理活動的認知模型。認知模型隻是關於內部過程的一種假設,並不一定代表腦中的真實生理機制。1967年,美國心理學傢U.奈瑟寫出第一本以《認知心理學》為名的書籍,心理學界以此作為這一新方向的開始。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50~60年代,A.紐厄爾和H.A.西蒙把人類所具有的概念、觀念、表征等腦的內部過程看作是物理符號過程。人腦是一個物理系統,腦內的活動是對這些符號的操作。計算機也是一個物理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對磁場的模式或符號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隻要能用符號形式表示,就能用計算機模擬出來。因此,人類思維中的概念和符號操作可以比擬一個計算機物理系統對符號的加工處理。這就是當代認知心理學中極為重要的物理符號系統假設。這一假設在人腦的思維活動和計算機的信息操作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從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可以設計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的心理過程,特別是思維、問題解決等高級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產生瞭人工智能這一新學科。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心理學傢開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漢字的學習記憶過程有瞭一定的認識。李傢治等在機器理解漢語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瞭結果。80年代後期,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提出認知的平行分佈加工模型,可能給人工智能研究帶來驚人的突破。這一學科的發展前景將是會振奮人心的。當然,這不是說對認知心理學的方法論就沒有爭議瞭。

  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老年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人的身體和心理在時間進程中表現出量和質兩方面的變化。人的發展在量的方面的變化是明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身高體重會增加,詞匯量不斷擴大,知識范圍越加廣闊,這些都是可以計量的。人的發展在質的方面的變化就更為復雜,也難於定量測量。人的思維、言語、情緒等心理過程都有發展的階段性。發展心理學研究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征,並試圖找出學習能力的關鍵期。例如兒童的言語和技能都有最佳的學習時期,一旦超過一定的年齡階段,再學習就會更加困難瞭。青春期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人的心理發展,不論是在量的方面還是在質的方面的變化,總是受內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人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它是一個前進而不可逆轉的過程。

  人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發展分為身體、智力和人格發展三個方面。這種劃分是人為的,因為每一方面的發展都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人的發展又有個別差異。總的來看,人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性的。J.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是一種有代表性的理論。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為特點。人格的發展主要是社會化的過程。這方面的發展更為復雜,主要受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比較活躍的一個分支。由於采用瞭新的研究方法和儀器設備,特別是錄音和錄像記錄的使用,使得這個領域的研究獲得瞭許多新的發現。現在認為,兒童在嬰幼兒期已經具備瞭一定水平的認知能力,如1歲幼兒已有很高的知覺辨認能力,3歲兒童已具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人們還發現嬰幼兒會進行許多過去認為是不能完成的活動。在長久以來進行的遺傳和環境相對重要性的爭論上,這些發現無形中造成瞭對先天遺傳因素的重視。中國的兒童發展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從20世紀上半期開始便開展瞭比較深入的研究。近期朱智賢、劉范等結合中國的特點,進行瞭兒童智力和思維的研究,取得瞭一些成果。在國際上,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研究也有很大進展,形成瞭兒童心理發展的幾個重要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不僅支配著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廣闊范圍上影響著人們對心理發展的看法。

  自從19世紀人們把兒童發展作為一門科學探討以來,雖然都知道發展是指從胚胎一直到死亡的歷程,但是以往的人類發展研究卻隻局限於研究某一發展階段,很少著眼於整個生命過程。今天許多心理學傢認識到,發展貫穿於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受前一時期的影響,同時又影響到以後的發展。一個稱作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從人的生命的全程發展著眼,研究從產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為變化。由於許多國傢的人口都趨向老年化,老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而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視。

  社會心理學 它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發生和變化的規律。社會心理學在兩個水平上對人際關系進行分析,即個體和社會群體的水平。就個體來說,人從一出生就處於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環境對兒童產生各種影響。兒童也對環境作出反應。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成為社會的人。社會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社會化過程,包括兒童的交往,言語的發展,夥伴、傢庭、居住環境以及學校對人的影響,這些影響以什麼規律起作用;在成人個體的交往中,又有什麼社會心理規律起作用。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就是說明在人際交往中,人是如何為某種行為找出解釋原因的。歸因問題是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

  人屬於一定的團體、階層、民族、國傢。在各種各樣的群體中,人相互交往和影響,使其心理活動帶有某一群體所特有的傾向性。人在群體生活中所產生的社會心理現象,如群體內部的交往結構、無形的群體規范、態度、種族偏見、侵犯行為等,都是社會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社會心理學中所謂的集體就是成員比較多的一種大群體,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這種群體中成員間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而是通過某種共同的活動聯合在一起的。在大群體中,風俗、習慣、傳統觀念對行為發揮著特殊的調節作用。大群體又分為無組織的和穩定的兩種。前者是偶然地自發產生的,存在的時間相當短。在一定場合集聚起來的大規模群眾動亂,足球比賽場上觀眾的騷動,都是這一類大群體行為的典型例子。在相當長時期中存在的穩定的群體有職業、社會階層、民族、種族的群體。它是由具體的社會關系體系決定的,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這兩類大群體中的社會行為規律,都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問題。

  幾十年以來心理學一直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它以物理學、生物科學以致技術科學為榜樣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程度的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傾向。正在這個時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義社會思潮滲入心理學,出現瞭社會心理學中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A.馬斯洛和C.羅傑斯等人反對心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認為傳統的走自然科學道路的心理學不足以解決更復雜的人類心理學問題,特別是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研究意識經驗為出發點,探討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們認為人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已獲得一些高於一般動物的潛能,包括友愛、自尊、創造性以及對價值的追求等。這些潛能表現為高級需要,它們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可能成為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力量。自我實現能使人的這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精神病態是社會環境不良影響使人脫離自我實現的一種異化表現。心理學的任務就是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在美德的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動機的作用,它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價值加以拔高,強調發揮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實現;然而事實上它所強調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的一面,相對忽視瞭社會因素的作用。在我們看來,所謂的人性決不是什麼脫離社會環境影響的人的內在自發力量。這種心理學是否真正找到瞭所謂人類自我改善的途徑,還是有疑問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心理學引上瞭一條完全人文科學的道路,並不一定能最後解決心理學的問題。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它們所研究的是同一社會現象的不同方面。社會學從比較宏觀、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則是從比較具體的、微觀的水平上研究人際交往活動。由於人的社會生活的極端復雜性,雖然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從人的心理的社會制約性出發,必定能總結出人的社會心理學規律。

  理論心理學 它是從哲學的高度探討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包括討論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意識的起源和發展,身與心的關系,以及評述心理學的思想體系等。廣大的中國心理學傢堅持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特別重視理論心理學的研究。他們試圖從宏觀上總結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心理學的現況,並引導心理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潘菽對於發展中國的理論心理學作出瞭貢獻。高覺敷等人編寫瞭中國和西方心理學史的著作。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不是物質世界以外的純精神的活動,也不是某種物質實體。它的實質可以由四個方面去認識:①心理活動是腦的功能或作用,腦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器官。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的組織又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演進和發展的。物質的組織發展到較高級階段就會出現新的功能。心理現象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和演化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腦的發展演化密切聯系著。人腦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心理功能是在腦的生理功能的基礎上產生的。人腦是能夠思維的物質。②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主觀反映。心理是腦的功能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而言的。心理活動同時又是由作用於人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客觀事物作用於人,人便以它特有的心理活動以及相應的行為給予回答。沒有客觀世界中種種事物的影響和作用,人的心理活動便無從產生。另一方面,人們對事物的反映和行為並不是被動的,人是一個積極活動的主體,他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總是受以往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等個性特征所制約。③心理活動是一種主觀活動,同時它和生理功能一樣又是一種客觀事物,具有主觀和客觀的二重性。說它是主觀的,首先因為它總是屬於一定的主體,沒有獨立於任何人之外的心理活動。再則,客觀事物與它所引起的心理活動是處在相對地位的。具體的客觀事物和它在人頭腦中的主觀映象確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們的心理活動又確實具有客觀性,因為心理活動終歸是人的活動,人又終歸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觀察一個小孩的心理活動時,他的心理活動就成為我們認識的客觀對象瞭。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在同客觀事物相對比時是主觀的,當把它看作是客觀事物的一部分時就具有客觀性瞭。④心理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心理活動是因生活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生活實踐中,客觀事物作用於人、影響著人。人一方面接受這種作用和影響,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於客觀事物,這就是認識它、變革它。這樣,人們便產生瞭對事物的感覺、知覺、思維以及對它們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意圖以及行動。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對生活實踐起著調節和指導的作用,從而使人具有自覺能動性。人的心理活動還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受到檢驗並得到發展。當人們在一定的認識指引下從事實踐活動時,如果取得成功,達到瞭預定的目標,那就證明這種認識基本上是正確的。反之,行動沒有取得成功,則證明很可能是認識有偏差,或者是由於什麼別的原因。這時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認識使之符合實際。在這樣反復的實踐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也就得到瞭發展。正是因為人類有高度發展的心理活動,才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類區別於並高出於動物而成為“萬物之靈”的本質特征所在。

心理學的應用

  心理學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它對人類生活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心理學傢能參加解決教育、醫療、工業、商業、軍事及各種社會問題。下面列舉的就是心理學在一些應用領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學科:

  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揭示教育過程和心理發展的關系,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個別差異,道德品質的形成,教育者應有的心理品質等。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學科教學心理學研究語文、算術等課程的內容和教法,也屬於教育心理學的范圍。德育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動機、道德判斷的形成過程,探討培養優秀道德品質、正確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養的重大任務。近年來,中國心理學工作者進行的一些教學改革實驗,如語文和數學的自學輔導教學法等,對於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

  醫學心理學 它是關於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學研究,探討心理因素在維護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並研究在醫療中醫護人員與病人的行為特點。醫學心理學傢在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特別是在精神病醫院中發揮作用,他們用心理測驗診斷病人,找出心理障礙的原因。醫學心理學還研究精神藥物的作用,探討心理治療的方法。病人的康復過程也是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目的是調動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盡快恢復健康。醫學心理學傢也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衛生工作,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導與幫助。醫學心理學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較快,心理測驗已在臨床診斷中應用。目前,全國的精神病醫院和部分綜合醫院都開設瞭心理咨詢門診。

  工業心理學 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研究現代工業中人與機器的關系,又稱人機系統,這是在工程設計中使設備適應人體的活動特點,從而使工作效率達到最高。工廠的溫度、照明和工作條件,航空工業中飛機座艙的儀表顯示,車船駕駛系統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課題。它還研究工業勞動中,職工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管理心理學研究職工的選拔、訓練、評價、使用等人事組織問題,還研究工作動機、鼓勵手段、意見溝通、組織結構、領導行為等心理學問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潛在能力,形成和諧的工作氣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國的工業心理學有比較久的歷史,近年來在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方面做瞭大量工作,特別是結合照明、顯示器設計、交通信號,以及工業企業的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瞭研究,取得瞭良好效益。

  商業心理學 研究商業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商品流通過程中有關的行為問題。它包括市場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和廣告心理學。市場心理學研究市場供求關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費者心理學研究商品生產、商品流通,以及服務行業中消費者的心理規律,包括購買動機的分析、購買行為的特點等。廣告心理學研究商標、包裝、廣告的設計,其心理效果的評價等。商業心理學的研究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傢裡很受重視,成為商業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這方面的工作尚待開展。

  法律心理學 研究人們在司法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法律心理學根據不同的方面,又可分為犯罪心理學、偵察心理學、審判心理學等。犯罪心理學研究犯罪的動機及對罪犯的教育改造等問題。偵察心理學研究在偵破案件過程中所應依循的心理規律。審判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分析犯人供詞及證人證詞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學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司法鑒定心理學。這是運用臨床精神病學專業知識,對被懷疑有精神障礙的被告或其他訴訟當事人進行心理鑒定,為確定其法律責任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的法律心理學工作者,結合本國實際對犯罪的心理特點及應采取的對策進行瞭研究,取得瞭一定的成果。

  軍事心理學 研究人在軍事活動條件下的心理學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軍事人員的選拔和分類,掌握軍事技術和武器的學習過程,軍事活動所要求的個性心理特征,心理戰術,宣傳與反宣傳等。軍事心理學把軍事組織看成是一個小的社會整體,研究其中的社會過程,如指揮員和士兵的關系,戰爭條件下群體內部情緒的相互影響,軍隊士氣的作用等。根據兵種的特點,軍事心理學又可分為航空與航天心理學和航海心理學。航空與航天心理學除研究一般軍事活動的心理規律外,還研究宇航員的意志和品德的培訓,在失重、超重條件下的心理變化及適應能力等。航海心理學則要研究在長期離開陸地情況下的心理變化,海上戰鬥和艦艇操縱中的特有心理學問題。世界各國的軍事心理學研究都屬於保密的范圍,隻有在失去軍事價值的時候,才能夠公開發表。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強的基礎科學,而且發展成為一門應用范圍廣泛的應用科學。它與許多實踐部門有著廣泛的橫向聯系。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心理學提出許多研究課題,如工業企業的管理、人口問題、獨生子女政策、傢庭結構、醫療保健、體育競賽、犯罪等都有待心理學參與研究解決。現代心理學可以廣泛地為社會實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