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中的1門。構造十分簡單的小型多細胞動物。中生動物僅具一層表皮細胞和若幹軸細胞。營寄生生活,寄生於扁蟲、紐蟲、多毛類、雙殼類、蛇尾類及其他動物體內。僅中生動物一門。

  1839年,克羅恩在頭足類的腎臟裏發現瞭雙胚動物,1877年,E.van 貝內登對這類動物進行瞭系統研究,認為它們是介於原生動物與後生動物之間的中間類型,因而名為中生動物。

  形態和構造造 中生動物的形狀有細長、短圓,或者是有分枝的。體長約0.5~7毫米。體表有一層纖毛表皮細胞或稱體皮,由扁平細胞組成。前端分化形成極帽,用以附著宿主的細胞。中有大細胞,多呈蜂窩狀,形成中軸,稱為軸細胞,中央或有一腔,有纖毛。軸細胞可分化為生殖細胞,或行有性生殖,或行無性生殖。

  生殖 中生動物有真正的世代交替,就Rhopalura一屬來說,軸細胞中有的分裂變成無性“種核”,繼以分裂發育成無性代蟲,離開母體在宿主腎臟內寄生,經過若幹世代生殖,由於種群密度過大,改行有性生殖。在母體內產生雌蟲或雄蟲,進行異體受精,合子在母體內發育成一有纖毛的幼蟲。幼蟲脫離母體變成形似多核體的構造,再行無性生殖。

  分類和演化 全世界已發現的中生動物不足100種,中生動物門下僅有一綱──桑椹綱、二目。①二胚蟲目:寄生於頭足類腎臟內,個體極小,絲狀,頭部稍大,體被纖毛。如二胚蟲(見圖)。②直遊蟲目:在生活史的一個時期中,寄生於棘皮動物、紐蟲、渦蟲、若幹環節動物或瓣鰓類動物。體小,多纖毛,如Rhopalura ophiocoma

  1888年,B.哈切克發現中生動物與腔腸動物的浮浪幼蟲結構十分相似,因此,他把中生動物命名為似浮浪幼蟲綱,並把這類動物並入腔腸動物。大多數動物學傢認為中生動物由扁形動物退化而來,而把它們附入扁形動物門。關於中生動物親緣關系,歷來就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這類動物由低等後生動物退化而來,一是認為它們是最原始的後生動物。也有些學者認為:生物由於不是梯型進化而是分叉的樹枝型進化,所以在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和多細胞的後生動物之間,根本不存在中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