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南方洞穴中發現的早期智人(尼人)化石之一。1971年,在貴州省桐梓縣巖灰洞發現瞭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等材料。翌年,發現瞭古人類牙齒化石2枚、舊石器數件和用火痕跡以及相當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

  人類牙齒一枚是右上內側門齒,一枚是右上第一前臼齒。門齒粗壯,有發達的底結節,齒冠側緣向舌面增厚,呈鏟形。牙齒的齒根趨向根尖逐漸變細。齒根兩側無溝的痕跡。在頸部齒冠和齒根直接相連,無收縮。齒冠和齒根的交界在唇面和舌面大致處於同一水準平。前臼齒不完整,齒冠頰面和頰側齒根缺失。齒冠的頰舌徑和近中遠中徑都較大,顯得相當粗壯。頰側近中遠中徑大於舌側,舌面呈球面隆起,但橫向曲度比矢向曲度大,致使舌面顯得陡峻,無凹陷或脊。

  在巖灰洞中共找到石器材料12件,大部分是以燧石為原料,加工粗糙,用錘擊法打片,用自由打法修理石器,以單項加工為主,錯向加工的僅一件標本。

  在該洞發現的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大部是零星的牙齒,有金絲猴、長臂猿、碩豪豬、古爪哇豺、大熊貓、最後鬣狗、東方劍齒象、巨貘、中國犀等20餘種。以哺乳動物群來看,桐梓人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晚期。

  桐梓人化石保留有尼人的某些特征,也有某些北京猿人相似的特征。

  1983年又發現四枚人類牙齒化石,發現者認為其形態特征與北京猿人非常相似,而與早期智人有明顯差異。故認為桐梓人應歸屬直立人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