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蟲目的1科。通稱鼩鼱,體型纖小、肢短,形狀如鼠類而吻部尖長。約20屬200餘種,除極地附近、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一些大洋島嶼外,各大陸均有分佈,但南美洲隻見於北部。中國境內有10屬24種,最普通的是各種鼩鼱和麝鼩。絕大部分種類棲於濕潤地帶。

  現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的1種臭鼩,體重僅2克。一般體長3.5~18釐米,尾長0.9~12釐米。覆毛細短而密,多數呈褐灰色,有些種類體側有臭腺,繁殖季節其味更濃。眼細小,視覺甚差,但聽聽覺與嗅覺發達。外耳殼不顯著。部分水生種類的足下具毛櫛或蹼(如蹼足鼩),均為適應水棲生活的性狀。臼齒齒冠具發達的齒尖,呈“W”型排列,適於食蟲。

  地棲者居多,亦有半水棲或穴居者。晝夜活動或僅夜間活動,不冬眠。平時獨棲,繁殖期配對。食蟲或其他小動物。其唾液腺中常含麻醉劑,可使俘獲物麻醉。溫帶3~11月繁殖,熱帶終年繁殖。孕期17~28天。年產數胎,每胎2~10仔。野外壽命12~18個月。

  因食蟲,對農業有益。

  地質分佈在亞洲始於上新世,在非洲始於中新世,在歐洲和北美洲始於漸新世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