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綱的1目,名稱來自希臘文ketos,即“海怪”。鯨體型似魚,但用肺呼吸。體長1.25~30米,體重23千克~136噸;頸短,外觀難看出頸部,似頭與軀幹相聯;頸椎癒合;鼻孔為噴孔,除抹香鯨科鼻孔位於吻端外,其他種類均靠後,在頭頂最高處;須鯨有兩個噴孔,齒鯨噴孔合二為一;前肢成鰭,前臀退化,掌部變長,趾數增加,但從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後肢退化;尾似魚,有水準尾鰭,遊泳靠尾揮動。原鯨亞目(Archaeoceti)已滅絕。現生鯨類有2個亞目:齒鯨亞目(Odonttoceti)和須鯨亞目(Mysticeti)共有13科38屬88種,其中中國有11科21屬30種,占全世界種數1/3。齒鯨與須鯨均由原鯨分化而來。原鯨出現於始新世,在始新世晚期衍生出齒鯨,到漸新世才有須鯨出現。齒鯨有牙齒;頭骨左右不對稱;鼻孔隻有一個開孔,鼻骨並不構成鼻通道的頂部;前面的幾塊肋骨雙頭,胸骨由3部分或更多部分構成,有關節與肋骨相連接。分佈於全世界的海洋中,少數種類分佈在南北美洲、亞洲和非洲的某些河流、湖泊中。此亞目共分10科32屬78種,中國有齒鯨8科17屬22種。以魚類及浮遊生物為食。須鯨亞目的種類在出生後即無牙齒。有由角蛋白質薄片構成的梳狀須,由口腔的頂部向下延伸至口腔,濾過浮遊生物。頭骨左右對稱;有1對鼻孔,鼻骨構成鼻通道的前部和頂部;肋骨單頭;胸骨為單一結構,隻與第一對肋骨有關節相聯;下頜較大。分佈於全世界海洋中,共3科6屬10種,中國有3科4屬8種。鯨類具許多水生生活適應性:骨骼具海綿組織;體腔具較多油脂,使身體浮力增大,且易保持體溫;嗅覺不靈,視覺不佳,但聽覺和觸覺發達。鯨類可在水下發聲,靠回聲來定位和尋找食物,並用於個體間交往。子宮雙角,陰莖縮入體腔中,睪丸在腹腔中。大多數鯨妊娠期11~16個月,每胎1仔,幼鯨隻有母體1/4~1/3體長,產於水下,一生出即被母獸推到水面呼吸,母獸浮起到幼獸旁喂奶。母獸在生殖孔旁有1對裂縫,乳頭在裡面,內有大量奶汁,靠肌肉收縮擠進幼獸口中。乳汁含鈣和磷量高,幼鯨生長快。鯨肉可食。在發現石油以前,人們用鯨油制蠟燭。鯨須過去也用做婦女裙子的撐圈。龍涎香為抹香鯨腸內異物,是一種高級香料。18~19世紀,人們大量獵捕鯨類。目前數量銳減,已被列為國際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