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與性學相互滲透、交叉形成的一門具有邊緣性與綜合性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性社會學的不同定義 性社會學尚無公認的定義。美國社會學傢T.M.坎多1948年在《轉變中的性行為與傢庭生活》中提出:“性社會學研究有關性行為的特定領域。並且由於某種原因,經常地把註意力轉向一些差異形態,例如色情品、強姦、娼妓和同性戀。”這一見解有些偏頗。性社會學除研究與性有關的差異行為和社會問問題外,不應忽視人類的性觀念和性態度等常態行為的形成及社會影響等課題的研究。美國性社會學傢J.M.漢斯林1978年在《邁向性社會學》一文中寫道:“性社會學並非社會學的外圍領域。它所研究的乃是作為社會秩序基礎之中心的社會問題以及社會文化諸群體對於人類行為的影響。”中國學者劉達臨在《性社會學》(1988)一書中指出:“性社會學是研究人類性行為和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門學科。性社會學是性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或‘學際學科’。”上述論點從不同角度闡述瞭性社會學的概念,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象和內容 性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關於性的社會屬性、社會觀念、社會態度、社會規范、社會行為、社會角色、社會結構、社會變遷以及有關的社會問題等。依研究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性社會學研究范圍包括:性,性別,性角色,性差異,性變態,性與社會(包括性與文化、經濟、宗教、民俗、政治、戰爭諸因素)的相互關系,性活動的人際關系;各種與性有關的社會問題,如性別歧視、賣淫、未婚懷孕、婚外戀與非法同居、同性戀、性罪錯、試管嬰兒與人工授精、性別選擇的社會和倫理問題、婚姻與傢庭的社會問題等。狹義的性社會學主要研究性角色社會學與性別社會學兩方面問題。主要內容涉及性生物學、性心理學、性生理學、性教育以及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社會研究等。

  形成和發展 性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專門分支,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始自19世紀。近代性科學的先驅者奧地利的 R.von克拉夫特—埃賓1866年出版的《性心理病》,德國醫學傢A.莫爾1912年出版的《性學手冊》,以及其他一些學者的性學著作,均涉及某些性社會學內容。科學的、系統的早期性社會學專著當推美國學者漢斯林1971年編輯出版的論文集《性社會學研究》。本書由18位作者就婚前性行為、性高潮、人工流產、性與暴力、職業與性、同性戀、性研究與社會學等課題進行瞭論述。1978年此書經增補修訂,易名《性社會學:入門讀本》。漢斯林在引言《邁向性社會學》中,比較有力地論證瞭性社會學的必然發展及其在社會學中的重要地位。其他較有影響的性社會學著作有美國R.R.鮑爾和M.高爾頓的《人類性別的社會度量》(1972),坎多的《轉變中的性行為和傢庭生活》(1978),蘇聯И.Ф.雲達的《性生活與人的健康》(1985)等。

  現代性社會學研究日趨活躍。國際社會學學會的機關刊物《社會學文摘》設有“性行為的社會學”的文獻欄目。社會學的書評刊物《當代社會學》收載性別、人的性方面等論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性學大會恢復召開,到1989年已舉行9屆,幾乎每屆大會都涉及性社會學方面的論題。

  中國的性社會學 中國1937年翻譯出版瞭英國人類學與社會學傢B.K.馬林諾夫斯基著的《兩性社會學──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底比較》。該書論述瞭人類社會早期的性社會學問題,並使用瞭與性社會學涵義類似的"兩性社會學"的術語。30年代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一、曾任北平大學教授的張競生,在其論著《性史第一集》(1926)中,積極倡行性教育及計劃生育,並指出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堪稱中國近代性社會學研究的先驅。1974年秋,詹益宏在《性醫學──正確的性知識》一書的部分章節中,論及性教育、性變態、同性戀、人口計劃、性強暴的社會分析、性自由等性社會學問題。阮芳賦編著的《性知識手冊》(1985)、劉達臨著的《性社會學》(1988)、徐紀敏主編的《性科學》(1988)等書中均包含有性社會學的內容。

  

參考書目

 R.R.Ball & M.Gordon,The Sociɑl Dimension of Humɑn Sexuɑlity,Little Brown & Co,Boston,1972.

 T.M.Kando,Sexuɑl Behɑvior ɑnd Fɑmily Life in Trɑnsition,Elsevier North Holland,Inc,New York,1978.

 J.M.Henslin & E.Sagarin,The Socioloɡy of Sex: An Introductory Reɑder, Appleton-Century-Crofts,New,York,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