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同一科學規範的科學傢所組成的群體。在同一科學規範的約束和自我認同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掌握大體相同的文獻和接受大體相同的理論,有著共同的探索目標。它是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範疇之一。

  20世紀40年代,英國科學傢、哲學傢和社會學傢M.波拉尼就探討過科學共同體的某些問題。美國社會學傢R.K.默頓十分強調科學共同體的作用,認為科學的目的是獲取可靠的知識,科學共同體的任務則是建立和發展科學傢之間那種為獲得可靠知識而必須的最佳關係。。他提出科學共同體的準則即規范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無私和有根據的懷疑態度。1962年,美國科學史傢和科學哲學傢T.S.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後,科學共同體更加引起科學社會學界的廣泛重視。庫恩的貢獻是提供瞭科學共同體形成、發展和轉變的認識論基礎。

  科學共同體有許多分類標準,如以學科、國籍、地區等來劃分。但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社會分層標準主要是兩類:①按人的屬性如性別、年齡來分層;②依據人的社會屬性如收入、權力、權威和聲望、教育程度、職業等來分層。隨著科學整體化趨勢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傢由一個科學共同體轉移到另一個科學共同體,或者在多門交叉學科創立新的科學共同體。

  科學共同體的功能表現在:能形成持續的科學研究能力,對科學成果進行同行評議,為科學傢提供更多的學術交流的機會等。科學共同體的社會作用,是通過科學研究工作的實際社會效果和在科學共同體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代表人物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