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由個人掌握最高國傢權力的政權組織形式。後來它的含義發生變化,指同共和制相對稱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一般說來,凡國傢元首由選舉產生的稱共和制,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傢元首的稱君主制。君主制源於希臘文monarches,由monos(單獨)和archo(統治)兩片語成。

  在古代,君主制比共和制遠為發達。原始公社末期的部落酋長、軍事首領或者神職人員,隨著階級和國傢的產生,利用他們原有的優越地位,逐步掌握瞭最高的統治權,發展為君主,,並通過由他們所掌握的國傢機構和官吏實行統治,形成奴隸制國傢的較為普遍的政權組織形式。

  當時各國君主制的具體情況並不相同。在中東、近東、日本和中國的君主大多是世襲的,並且被認為是神的化身,掌握著最高統治權。在西方的古希臘、羅馬、日耳曼人建立的一些王國,君主則通常是在戰爭中選出的軍事首領。除瞭個別例外的古希臘君主外,並不被認為是神的化身。即使後來實行世襲君主制的希臘,君主的權力也不是很強大。直到5~6世紀的羅馬帝國,以基督教為媒介傳入瞭東方君主制的觀念,在實行世襲制的同時,君主由教皇加冕,把統治權力神聖化。到瞭中世紀,在實行分封割據的君主制國傢裡,領土和人民都是君主的私有財產,而在事實上掌握統治權的則是封建領主,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大多僅有虛名。14世紀以後,封建君主獲得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支持,經過征服、聯合、通婚等手段奪取瞭各地領主的權力,開始建立瞭中央集權的國傢。16世紀初的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大致完成瞭這一過程。那裡的君主以軍事官僚機構為支柱實行專制統治,並且宣揚君權神授思想來強化君主的地位。

  在資產階級強大到能夠支配整個政局時,君主專制制度就發生瞭變化。英國經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君主專制制轉變為君主立憲制。1789年法國革命把君主制改成瞭共和制。雖然當時企圖復活君主專制制度的勢力仍然存在,但是已經無力扭轉歷史的方向,許多君主專制國傢被共和制所代替,法國雖然幾經反復,最後仍然是共和制獲得瞭勝利。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四大君主國改變瞭制度。沙皇俄國經過十月革命,建立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4個君主國傢也變為民主共和國。1945年以前的日本天皇,大權在握,但戰敗投降後成為被剝奪瞭實權的虛君。最後剩下的幾個君主較有實權的國傢,如1974年前的埃塞俄比亞,1979年以前的伊朗,近年來也相繼廢黜瞭國王。在世界上現存的君主國,除個別國傢以外,都已改成瞭立憲君主制。英國、瑞典、丹麥、挪威、比利時和日本是實行這種君主制的主要國傢。但這幾個國傢實際上已經失去瞭君主制的本質特征。君主已經不掌握國傢的實權,僅僅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發揮象征性的作用,與資產階級的共和制已無多大差別。值得註意的是,一些國傢的憲法裡既有君主制的規定,又有關於“國民主權”的規定。比利時、希臘、泰國、盧森堡、日本等就是這樣的國傢。

  中國從公元前21世紀夏代奴隸制國傢建立,經過封建制的轉變,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皇朝,廢除瞭封建君主制,建立瞭共和國,經歷4000多年,是世界上君主制歷史最長的國傢之一。

  君主制的政權組織形式與勞動人民當傢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傢的本質根本不相容。社會主義國傢都實行民主共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