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自然界的總的認識。大體包括人們關於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規律、結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認識的基礎,因而任何一種系統的哲學必然包含與之相適應的系統的自然觀。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人不隻消極地適應而是積極地作用於自然界。在這一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形成瞭對自然界本質的認識。因此,自然觀既不象唯心主義所說的那樣,隻是人的思維的自由創造;也不象機械唯物主義所說的,隻是思維對自然界的消極反映。。構成自然觀基礎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隻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時代的自然觀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與當時的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反過來,它又對自然科學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在歷史上,最先出現的是神話形態的自然觀。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心主義自然觀的對壘日趨明顯。唯心主義自然觀經歷瞭不同的發展階段。唯物主義自然觀大體經歷瞭三個大的發展形態。在古代,人們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普遍聯系、不斷運動的整體,由此形成樸素的自然觀。近代科學深入自然界的各個細節進行孤立靜止的考察,由此產生形而上學自然觀。現代科學則日益廣泛地揭示瞭自然界的各種聯系,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發展著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這一科學的自然觀對整個自然科學和哲學日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