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哲學傢。浙江杭縣(今餘杭)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曾任中國公學大學部學長兼教授、廣東學海書院院長。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內政部秘書、上海《新時報》總編輯。主編《學燈》、《再生》。“五四運動”時期依附於北洋軍閥,是研究系政客中的重要成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與張君勱等組織國傢社會黨。解放戰爭時期鼓吹“中間道路”。主要著作有《新哲學論叢》、《認識論》、《道德哲學》、《知識與文化》,並主編《唯物辯證法論戰》。張東蓀在哲學上自稱是“存疑疑的唯心論”者。他說“我們這個宇宙並無本質,隻是一套架構。這個架構的構成不是完全自然的,而必須有我們的認識作用參加其中”(《認識論》)。他把他的認識論叫做“多元論”。這種理論認為“外物”和“自我”都是“絕對不可知的”。張東蓀的哲學是新康德主義的變種,他用它參與“唯物辯證法”的論戰、“社會主義”的論戰,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他認為馬克思隻是“把黑格爾的辯證法顛倒瞭一下”,還認為中國隻有“農人”、“工人”、“商人”,沒有什麼對立的階級和階級鬥爭。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不但在中國不適用,“即在外國亦不免於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