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宗教或唯心主義哲學的一般術語。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就已使用過,I.康得第一次把這兩個術語作瞭區分。在康得哲學中,這兩個術語是不能相互替換的。所謂“先驗的”,在認識論中有先於經驗的意思。康得用來表示在先天可能的範圍內,關於認識方式的知識。康得所說“先驗的”,是指這樣一種特殊知識:它不涉及物件,而隻涉及我們認識物件的形式,並且在這種形式中也隻限於先天可能的形式。康得借此企圖說明,先天知識為什麼是經驗之所以可能的一般條件以及為什麼隻能限於經驗的使用。這種理論論知識的體系就是康德的先驗哲學,即所謂觀察先天知識的限界、本性與可能性的一門科學。

  所謂“超驗的”,一般指思維或意識的一種活動性質,即超出經驗世界的界限而進入超經驗的領域。在康德的先驗唯心論體系中,“超驗的”是理性的辯證本性的表現。與知性不同,理性追求絕對的完整性,即無條件者,而經驗的東西隻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即有條件者。因此,理性所追求的無條件者就超出瞭經驗的界限,它在經驗世界中沒有相應的對象。康德指出,理性這種對經驗世界的超越是必然的,問題在於對這種理性的必然性要有批判的認識。康德認為理性超越經驗界而必然形成的隻是“理念”,它們隻具有規范性的意義,不存在於經驗界,因而不是認識的對象,而是“物自體”。理性的理念有三種:“心靈”,是主體的絕對統一;世界或宇宙,是客體的絕對統一;上帝,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康德認為,舊的形而上學正是對於理性自身超越作用的必然性沒有批判的認識,因而陷入瞭“假相”,即把“物自體”當作瞭可認識的對象,產生一系列謬誤推理和二律背反。康德認為,知識是“內在的”,不能超出主體可能的經驗,理性的超越作用是必然的,但要予以批判的考察即規定它的正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