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末的佛教著作。又名《牟子》,共37篇,載於《弘明集》卷一,是現存的中國人所撰最早的佛教著作。據僧祐《出三藏記集》說,此書原無著撰人姓名,並註說“一雲漢蒼梧太守牟子博傳”。據《理惑論》前序可知,牟子約於漢獻帝初年(190~193)作《理惑論》,推尊佛法。牟子論證佛法多引用《老子》、《論語》、《孝經》等書,並視佛教為當時諸種道術之一,說“道有九十六種,至於尊大,莫尚佛道也”。

  《理惑論》運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回答瞭當時對對佛教提出的種種疑難,為自己的信仰進行辯解。有人批評佛教不合儒傢經典、違背孝道等,它認為佛教並不違背儒傢經典,隻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如“金”與“玉”一樣不互相傷害。書中還對當時流行的道教神仙思想作瞭批駁,並著重宣傳瞭當時流行的佛教關於“神不滅”思想。該書在回答“佛道於言人死當更生”的疑問時說:“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如五谷之根葉,魂神如五谷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得道身滅耳。”《理惑論》用老子“恬淡無為”的思想解釋“佛道”,並說“覽《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井而窺溪谷,登高岱而見丘垤矣”。它認為,所謂“佛道”在“歸於無為”,“道之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佛與老子,無為志也”,認為佛和老子的志向一樣都在於“無為”。而“無為”必須“革情”、“自敕”,優婆塞(信佛的居士)當受“五戒”,沙門(和尚)當受“二百五十戒”。《理惑論》企圖把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儒傢和道傢思想調和起來,體現瞭漢代末期佛教在中國流傳的特點。

  關於《理惑論》的真偽問題一向有不同看法,明末胡應麟疑此書為偽,近代梁啟超、日本學者常盤大定、法國學者馬司帛樂等也都認為是偽書,而胡適、湯用彤以及日本學者福井康順、法國學者伯希和等則認為此書不是偽書,確是漢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