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中用以表示行為規範或事物特性的範疇。就人事而言,德泛稱道德,即指人們的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周(約前11世紀~前256)初強調“敬德”。《周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

  中國古代一些哲學傢認為,萬事萬物的特性是從世界本原分得或獲得的,因而採用德字來表示。《莊子·天地》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所謂“物得以生”,指萬物之所以為萬物的特性。《管子·心術上上》更進一步說:“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謂得其所以然也。”這裡的道指世界本原,德指本原居於物中。事物因得道方始成其為事物;言其所得,便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