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傑出的藝術傢、科學傢和哲學傢。出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芬奇鎮,14歲時移居佛羅倫斯,學習繪畫。達·芬奇一生中藝術成就最為突出,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現實主義名作。他還致力於數學、、解剖學、光學、力學、生物學和地質學的研究,從事機械設計和技術發明,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學巨人。他生活在劇烈的社會變革時代,在政治紛爭中流寓各地,先後到過米蘭、羅馬和威尼斯,最後死在法國。身後留下瞭7000多頁筆記。

  達·芬奇的哲學觀點具有強烈的唯物主義傾向。他雖然沒有否定上帝存在,但是反對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傢的理論是詭辯,天主教會是販賣欺騙的店鋪;真理不是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學中。他提倡研究自然,把自然看作是科學的唯一對象,並肯定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有其客觀的必然性。達·芬奇特別重視科學方法論問題的研究。他指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發源於感覺,那些不從經驗裡產生,也不受經驗鑒定的學問是虛妄不實的,研究自然必須從經驗出發,並通過經驗去探索原因。科學的任務就在於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確定自然現象的因果聯系(見原因與結果)。同時,他也企圖把經驗和理性結合起來,指出,真正的科學“始終根據那些真實不虛的、人所共知的根本原理一步一步前進,循著正確的次序,最後達到目的”。他還認為,數學具有最大的方法論意義。此外,達·芬奇還提出瞭關於科學和實踐相統一的辯證猜測,既註重科學理論的實際運用,又說“科學是將帥,實踐是士兵”,實踐應有正確理論作向導。

  達·芬奇是近代科學和哲學的先驅,是經驗方法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藝術創作和科學成果中,一直貫徹唯物主義思想,把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藝術活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為新興自然科學的確立和近代唯物主義的形成開拓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