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宗教。又稱理教、理門、理善會、白衣道、八方道。無為教的分支。清乾隆間開始盛行。創教人山東即墨羊來如(也作揚萊儒,本名羊宰,教內稱羊祖)。據教內傳說,生於明天啟元年(1621),曾登崇禎癸未進士。入清避世,雲遊天下,宣傳反清複明思想。後入蘇州岐山瀾水洞修道。晚年以在理教名義下山單獨傳道“度人”。當時該教規模不大,社會影響尚小。乾隆三十年(1765)以後,其六傳弟子尹來鳳在天津梁傢嘴建立瞭“公所”,從此日見興盛。此後百餘年中,該教在天津、上海、北京、河河北、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江西及東北、內蒙古等地都很盛行。1933年成立全國性領導機構中華全國理教聯合會,各地相繼成立分會。全國在理教公所達3000個以上,信徒甚眾。

  早期在理教組織、教義、戒律都較嚴格,以至信徒服飾都與眾不同。約在光緒年間,因各地建立公所,宗教繁多,信徒大量增加。各地公所編印的寶卷與期刊等宣傳品甚多,但其內容頗不一致;其道統、儀節等,各地都有很大差異。唯戒絕煙(包括鴉片煙)酒這條戒律,各派始終奉行不渝。在入教儀式上,信徒和“引保”要發下宏誓大願,“領眾”(傳道師)要諄諄告誡:此戒律重如泰山,倘有違犯將終生顛倒,永無順遂之日。各公所都大量發放戒煙藥物,或配備醫生施治。其他規戒有孝順父母、和睦鄉裡,戒殺、戒貪、戒淫、戒妄,隻準行善不許作惡等。入教時傳道師傳授“五字真言”,即“觀世音菩薩”五字。平時隻準在心中默念,不許出口,據稱如此即可“求順”;遇到大災大難則面向東南高喊三聲,可逢兇化吉。

  該教主張三教歸一,不強調供奉偶像,公所中除聖宗(即觀音)像及羊祖、尹祖像外,沒有其他神像。隻燒檀香,不許燒線香。沒有法器,隻有葫蘆、艾瓢之類。叩頭稱“下參”,其姿勢與常人稍異。信徒可在傢供奉聖宗像,每天下參53次;默念真言,或誦讀《白衣觀音神咒》等。領眾號稱出傢人,實際上是老而無依,被認為有“道行”的信徒。做瞭領眾即長駐公所,不再回傢住宿。信徒有男有女,男稱大眾,女稱二眾;女領眾稱法師。該教每年有三個節日:農歷三月十一、十月初三和臘月初八。但一般隻慶祝臘八。事先廣為捐募,屆期公所要搭棚、懸燈結彩,舉行一種名為擺齋的宗教儀式。在某一公所屬下的信徒都要去“捧齋”。這一天還要“點理”(收新道親儀式)、“放法”(選定下任領眾儀式)、吃素席、舍“結緣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