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型隱球菌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真菌感染。最常見的是隱球菌腦膜炎,病情嚴重,病死率高,使用二性黴素B治療之後,病死率已降至40%左右。隱球菌侵犯肺部多不引起明顯癥狀,侵犯皮膚可引起潰瘍。1894~1895年間,德國病理學傢O.佈瑟和皮科醫生A.佈施克均報導過此病,故本病也稱為佈瑟-佈施克二氏病。本病呈世界性分佈,中國各地也有散在發生,尤以廣東、廣西、湖南等地較為多見。新型隱球菌在鴿糞中大量存在,鴿糞乾燥後,菌仍可存活2~3年。此菌混於塵埃中,若被人吸吸入,可引起肺隱球菌病(大部可以自愈),亦可引起慢性系統性的皮膚或腦膜感染,需積極治療。若病人合並有慢性疾病,如腫瘤、結締組織病等,本病也可以全身播散,形成急性感染,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預後較差。

  臨床表現 依發病部位而異。①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隱球菌對神經有親和性,最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特別是隱球菌性腦膜炎。初起時常有頭痛,由間歇性轉為持續性,並進行性加重,以前頭部及顳部為重,臨床表現為頸項強直、克爾尼希氏征和佈魯金斯基氏征陽性。常因視神經乳頭水腫和視網膜滲出而出現弱視、復視、斜視、眼球震顫及瞳孔擴大等。常有厭食、體重下降、吞咽困難、進行性衰竭直至死亡。腦脊液壓力可增高到700mm水柱,患者呈半昏迷狀態,偶有癲癇發作。病程持續數月至數年,若不治療則常死亡。本病不易診斷,常與其他感染如結核性腦膜炎、細菌性病毒性腦膜炎相混淆,必須註意鑒別。腦脊液中查到真菌或其抗原可以確診。②肺隱球菌病。多無癥狀,偶然發現。常為孤立結節,左肺下部有2~7cm直徑大小。亦可呈彌散性肺炎性浸潤或廣泛的支氣管周圍浸潤。③皮膚隱球菌病。常伴有系統性感染,初為痤瘡樣損害,以後壞死,形成圓形小潰瘍,內有棕紅色膿液;亦有的初起時為硬丘疹,以後變潰瘍,或表現為膿皰、皮下膿腫等。粘膜損害常由血行播散而來,或自皮膚病損擴展而成,可為結節、肉芽腫或慢性潰瘍。④骨隱球菌病。約10%的隱球菌病有骨損害,常伴疼痛、腫脹,可達數月之久。

  本病可以血行播散至任何組織,但較少見。

  診斷 應用墨汁塗片在高倍顯微鏡下,從腦脊液、痰液或組織中找到帶有莢膜的隱球菌,即可確診,但鑒定病原體須作培養。病理組織用特殊染色,如粘蛋白卡紅染色、烏洛托品銀染色等均可查到隱球菌。許多學者著重研究新型隱球菌莢膜的化學成分及其抗原性,以求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此病;也有的著重研究隱球菌的親源關系。

  治療 對隱球菌腦膜炎的神經癥狀需對癥處理,並給以抗真菌藥物,用二性黴素B靜脈點滴,合並口服5氟胞嘧啶效果較好。試用氟康唑靜脈或口服給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