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無感染又不在傳染病潛伏期的病人入院後在醫院內受到的感染。簡稱院內感染。這種感染不僅使病人的病情加重,而且延長住院日期,增加治療費用,造成嚴重的浪費,甚至可引起殘疾或死亡。病人出院後可將院內感染的病原體特別是耐藥性細菌帶到傢庭和社會,引起疾病的傳播和流行,並且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因此院內感染問題已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院內感染的發生率,不同的國傢、地區、醫院可有很大的差別,與收容的病種、醫療水準、對院內感染重視的程度及所採取的消毒、隔離離和預防措施有關。根據美國的統計,院內感染的發病率為5~10%。根據中國對21所醫院共11295例病人的調查,其發生率為8.4%。

  發生原因 與醫院環境和病人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有關。①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肝硬變、腫瘤等病人常有免疫功能缺陷,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②與手術治療和醫療器械的應用有關。導尿、靜脈插管、血液透析、各種手術、臟器移植、人工呼吸機的應用等,使院內感染明顯增加。③各種免疫抑制劑、細胞毒藥物、放射治療等的應用,使人體的免疫功能減低。④醫院內廣泛使用各種抗生素,造成人體正常菌叢紊亂,也可引起條件致病菌和耐藥菌的感染(條件致病菌指可寄生於正常人體但不致病,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或應用抗生素使人體正常菌叢紊亂時,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⑤醫院內的環境,如空氣、塵埃、床單、衣服、尿佈、食具等,常受到各種病原體的嚴重污染。若這些物品或環境因素未經嚴格消毒,其中所含的病原體便可引起院內感染。

  病原 多數為細菌,約占90~95%。其次為病毒、真菌及寄生蟲。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和綠膿桿菌為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為變形桿菌、克雷伯氏菌、鼠傷寒桿菌、鏈球菌、軍團桿菌等。病毒有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有白色念珠菌、隱球菌、曲菌、毛黴菌等。寄生蟲有卡氏肺孢子蟲、隱孢子蟲、瘧原蟲等。

  類型和部位 多為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傷口感染、胃腸道感染、腦膜炎、輸血感染和敗血癥等。

  特點 病原菌多為條件致病菌,且一般對常用抗生素耐藥。多數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減低。因而治療困難,療效差。

  傳播途徑 最常見的是接觸傳播,由病人之間或病人與醫務人員之間的直接接觸引起。其次為間接傳播,主要是通過未經徹底消毒的物品,如醫療用具、衣服、床單、尿佈、食具等傳播。此外還有空氣飛沫傳播的多種病毒和細菌,如麻疹病毒、流感病毒、水痘病毒、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則可通過輸血、血制品及不正規的註射而傳播。少數病原體可經昆蟲傳播。

  治療和預防 根據不同的病原體進行相應的治療,最好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有效的藥物,以求消滅院內感染源。醫院應建立預防和管理院內感染的專門機構,制定預防方案和措施,並監督方案的實施。對院內各級人員進行經常的預防院內感染的培訓。要對院內感染進行監測,一旦發生,應研究原因,制定對策。此外,醫院內應建立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包括合理的建築及病區設置、病人入院的清潔和出院的終末消毒、傳染病人的隔離、污染物品及病人排泄物的消毒處理、接觸病人者(包括醫生、護士、衛生員和探視者)的處理等。並須對獻血員進行嚴格的篩選。防止濫用抗生素,以防耐藥菌的產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