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粘膜或粘膜下組織和淋巴組織的炎癥。是秋冬及冬春季之交的常見病。由於致病微生物種不同,癥狀也不相同。病變可局限一處,也可波及整個咽腔。

  按病程分,有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

  急性咽炎常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多由急性鼻炎向下蔓延所致,也可開始即發於咽部。常見病原體有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桿菌及流感病毒等。這些病原體可存在於正常人咽部。在身體抵抗力降低時即可繁殖而致病。因因此咽炎多見於受涼、慢性病、營養不良、煙酒過度、鼻竇炎、扁桃體炎、粉塵或有害氣體刺激時發生。

  發生急性咽炎時,咽部粘膜充血、腫脹,咽後壁淋巴組織增生,甚至化膿。成人癥狀以咽痛、燒灼感等為主,兒童則以高燒、寒戰、嘔吐等全身癥狀為主。檢查可見咽後壁淋巴組織增生腫脹,咽側壁粘膜亦腫脹充血,下頜角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可致咽間隙感染。

  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敗血癥、惡病質以及重金屬中毒等引起的繼發性咽部感染則以混合病菌感染為主。血液病引起的咽炎是因機體抵抗力過低所致。起病急,有高熱、寒戰、咽痛、口臭、吞咽困難等,軟腭、腭扁桃體、鼻咽、下咽等部位可發生壞死,全身情況迅速惡化,可早期出現循環衰竭、休克等。及早作血液檢查,診斷並不困難。

  慢性咽炎占咽科疾患的10~20%,占耳鼻喉疾病的2~5%,多因急性炎癥反復發作、周圍有慢性病灶(如慢性扁桃體炎、慢性鼻竇炎)或長期煙酒刺激所致。患者咽部有異物感、發脹、咽幹痛,咽部分泌物增多,易惡心。咽部充血,咽後壁淋巴組織增生。治療則以加強身體抵抗力、戒煙酒、忌辛辣飲食、清除病灶、保持口腔清潔為主,也可應用清涼藥物或作理療。

  按病原體分類,咽炎有病毒性、黴菌性、樊尚氏、白喉等類型。

  病毒性咽炎主要由庫克薩基病毒或腺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和EB病毒也可引起。庫克薩基病毒引起的咽炎多見於幼兒,夏季好發或散發流行。發病急,咽痛重,有高熱,軟腭、懸雍垂、舌腭弓、扁桃體、咽後壁可見皰疹,破潰後形成點狀潰瘍,頜下淋巴結可腫大。局部可用1%龍膽紫塗抹,保持口腔及咽的清潔。早期註射丙種球蛋白可減輕癥狀。

  黴菌性咽炎又稱鵝口瘡,病原體為白色念珠菌,此菌為口腔粘膜常駐菌,在身體抵抗力弱時發病。嬰幼兒、老人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的病人因抵抗力降低、體內菌群失調等可引起黴菌感染。在口腔及咽粘膜上出現多發性白色斑點,稍隆起,有時融合成灰色假膜,下面有淺糜爛面。全身治療以增強抵抗力為主,並以兩性黴素靜脈點滴。局部治療則有口腔清潔,局部用制黴菌素含漱或以1%龍膽紫塗抹等。

  樊尚氏咽峽炎又稱潰瘍膜性咽峽炎,由梭形桿菌及螺旋體感染所致。多見於全身抵抗力低下的患者,病變多發生在牙齦及扁桃體,並擴散到軟腭、頰粘膜等處。可有高熱、無力、咽痛、下咽困難等。治療除註意營養及局部清潔外,註射青黴素有效。

  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