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政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傢。原名譚世名,號舉安。1906年6月14日生於湖南省湘鄉縣楠竹山村。曾任小學教員,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27年2月到國民革命軍第4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同年9月,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義,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任前敵委員會秘書、第31團黨委秘書,中共第4軍軍委秘書長、第4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後任第12軍、第22軍政治部主任,第1軍團第1師政治委員、第1 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參加瞭漳州戰役、南雄水口戰役以及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1929年,參加中共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後,堅持以無產階級思想建設軍隊。重視總結戰時政治工作經驗,曾寫出《新田夜間戰鬥政治工作》、《高興圩以北戰鬥政治工作》等報告。1936年3月寫出《關於紅軍新的歷史時期政治工作的意見》。同年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曾與王稼祥等發出大量指導部隊政治工作的文電,並在《八路軍軍政雜志》上發表瞭許多論述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的文章。1944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在中共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作瞭《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根據古田會議決議精神,論述軍隊政治工作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闡發政治工作的方針、原則,並提出改革政治工作組織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意見。這個報告由他起草,經毛澤東、周恩來等修改和中共中央擴大的書記處會議討論批準,是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歷史文獻,曾被列為全黨全軍各級領導幹部的整風文件和固定教材。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參與領導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的政治工作,針對部隊進行大兵團作戰和執行開辟新區任務的特點,提出政治工作任務,強調加強黨委建設和土地改革政策教育,對執行城市政策紀律提出要求,組織進行以訴苦為主要內容的階級教育,領導開展立功、戰評、尊幹愛兵等群眾運動,鞏固提高部隊戰鬥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總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他經常深入部隊,研究和指導建軍新階段的政治工作,強調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克服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重視貫徹軍事訓練中的群眾路線,組織部隊普遍進行文化教育和馬列主義理論教育,推動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61年1月後,因受林彪陷害,曾被撤銷瞭中央軍委常務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務。1965年11月任福建省副省長。1975年8月起曾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1979年3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予以平反。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同年11月6日逝世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