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軍人等級的稱號。一般由將官(有的還有元帥、大元帥)、校官、尉官、軍士和兵的軍銜,構成等級體系;以肩章(或領章、臂章、胸章)和軍種、兵種、專業勤務符號等標誌,表明軍人的軍銜等級和所屬軍種、兵種或專業勤務性質。授予軍人軍銜,可以明確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和責任,也是給軍人的一種榮譽。實行軍銜制度,有利於軍隊正規化建設,有利於諸軍兵種協同作戰,也便於國際交往。軍銜自15~16世紀出現於西歐,到17~18世紀已為世界許多國傢所採用,並逐步形成國際上通行的制度。中國國古代的武職官制,有一套獨特的等級區分和標志形式。20世紀初,清政府參仿西歐式軍銜制,改革清軍官制,在新軍中逐步實行軍銜制。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相繼在軍隊中實行軍銜制。國民黨軍隊的軍銜設有: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準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於1955~1965年實行軍銜制,規定軍銜等級區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準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88年施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軍官軍銜設三等十一級:將官(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規定士兵軍銜分為三等七級:士官(軍士長、專業軍士);軍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

  蘇聯軍銜等級設有: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和蘇聯海軍元帥,空軍主帥、兵種主帥和專業兵主帥,大將和海軍元帥,空軍元帥、兵種元帥、專業兵元帥,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一級準尉,二級準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美國軍銜等級設有: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準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四級準尉,三級準尉,二級準尉,一級準尉,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日本軍銜等級設有: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準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印度軍銜等級設有:上將,中將,少將,準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準尉,二級準尉,三級準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