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戰國之際,晉國日益強大的卿大夫,經過兼併,剩下趙、魏、韓、知四大貴族集團。實力最強、獨專國政的知伯,逼韓康子、魏桓子割讓大片領地後,又向趙襄子索地,被拒絕,乃於周貞定王十四年(西元前455),脅迫韓、魏共同發兵攻趙。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採納謀臣張孟談建議,選擇民心向趙並預有準備的晉陽(今太原西南)固守。知伯率聯軍攻晉陽三月不下,又圍困一年多未克。至十六年,知伯引晉水(汾水)灌城,城內軍民支棚而住,懸鍋而炊,病餓交加,十分危急。趙襄子利用韓、魏與知知伯的矛盾,派張孟談乘夜潛出城外,密見韓、魏大夫,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倒戈。在約定的一個夜間,趙襄子派人殺知伯守堤官兵,掘堤放水,倒灌知伯軍營。知氏軍從夢中驚醒,亂作一團。趙軍乘勢出擊,韓、魏軍自兩翼夾攻,擒殺知伯,其軍逃散。後趙、魏、韓滅知氏,瓜分其領地,逐漸形成“三傢分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