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330年冬,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滅亡阿契美尼德王朝後,開始向中亞地區進軍。亞歷山大先取希爾卡尼亞,當地郡守降,繼取阿裏安那,當地郡守亦降。當亞歷山大繼續東進時因聞阿裏安那將反叛,便回師,平定阿裏安那叛亂,後又取德蘭吉亞那。西元前329年始北上越興都庫什山,進攻盤踞巴克特裏亞的波斯大臣柏薩斯。沿途降服德蘭吉亞那人、格德羅西亞人和阿拉科西亞人。柏薩斯在興都庫什山以北地區實行堅壁清野,自己逃往索格狄亞那(即粟特)。亞歷山大迅速佔領巴克特裏亞的首府巴克克特拉(今巴爾赫),命一波斯人為郡守。然後用皮筏渡過阿姆河。索格狄亞那貴族皮塔梅涅斯囚禁柏薩斯,自己逃走。亞歷山大得柏薩斯後,以弒逆罪將他處死。

  公元前329年夏,攻陷索格狄亞那首府馬拉坎達(今撒馬爾罕)。亞歷山大前鋒直抵錫爾河。在錫爾河南岸,希臘-馬其頓軍隊遭到索格狄亞那土著的頑強抵抗。亞歷山大連克7城,凡不降者城破後將成年男子斬盡殺絕,婦孺則淪為奴隸。亞歷山大用皮筏渡過錫爾河,追擊河北的塞人,並在河南建埃斯哈塔亞歷山大裡亞(今列寧納巴德附近),駐軍設防。因天氣炎熱、兵士缺水,亞歷山大本人亦病倒,不得已中止追擊,回師馬拉坎達。在馬拉坎達,亞歷山大鎮壓以斯皮塔梅涅斯為首的索格狄亞那人的反抗。公元前329年冬,亞歷山大留軍駐守索格狄亞那,自己返回札裡阿斯帕(即巴特拉)。翌年春,亞歷山大再次向索格狄亞那進發,分兵掃蕩大部分索格狄亞那地區,斯皮塔梅涅斯屢敗,後為變節的塞人所殺。亞歷山大下令在索格狄亞那各地築城,遷移希臘人、馬其頓人充實其中。同時,可能懾於中亞各族反抗的威力,他拉攏和利用各地上層貴族,任命他們為郡守,表示尊重當地制度和習俗,自己也身體力行。這種懷柔政策終於引起各地貴族的分裂,反抗也漸趨平息。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攻克索格狄亞那反抗的最後幾個據點,恕降者不死,並娶巴克特裡亞貴族歐克西亞特斯之女羅克薩娜為妻。巴克特裡亞和索格狄亞那等地既平,亞歷山大便揮師南下,於公元前326年開始東征印度。

  亞歷山大對中亞地區的征服戰爭,給該地造成生產力的破壞,社會財富被劫奪,人口也被大量殺戮。但是亞歷山大給中亞帶來殖民統治的同時,也給中亞帶來希臘文化,促進瞭東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亞歷山大的征服造成的中亞的統一局面,也有利於東西貿易的開展,他在各地興建的城市,後來也都成瞭中亞著名的商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