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6~1291年西歐天主教會、世俗封建主和義大利富商對地中海東岸國傢進行的侵略戰爭。侵略軍身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歷史背景 11世紀的西歐,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城市普遍興起,東方商品已輸入市場,人口迅速增長,已經分割瞭的封建領地收入不能滿足封建主日益增長的需求和享受欲望。在長子繼承制下,失去領地繼承權的封建主,除領受神職、享受教產收入外,大多缺少土地,成為冒險放縱、專肆肆劫掠戰爭的騎士階層。大、小封建主以比較富庶的東方作為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對象,是十字軍東侵的主要原因。同時,農奴份地減削,負擔加重,生活困苦。在970~1040年間,西歐有48年饑荒;1085~1095年間,災情更為嚴重,社會動蕩不安。轉移心懷怨憤的農民的視線,引誘他們向東方尋求出路,是教俗封建主發動十字軍東侵的又一因素。

  在意大利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城市的商業活動中,經營東方商品的中介貿易漸占重要地位。這些城市的商人企圖排擠貿易上的勁敵阿拉伯和拜占廷商人,通過十字軍東侵在地中海東部建立商業據點,進而攫取商業控制權。

  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通過克呂尼修道院改革(見克呂尼運動)和教皇選舉制度的改革,權勢日增;羅馬教廷正在發展成為一種超國傢的政治權力。朝拜耶路撒冷及基督聖墓並和異教徒作鬥爭,是煽動西歐信徒宗教狂熱、提高教會威信的重要手段。而且,通過十字軍東侵,可使天主教會勢力擴張到東方伊斯蘭教國傢和東正教的拜占廷帝國,加強教皇的權力和地位。

  西亞和拜占廷的局勢使十字軍東侵有機可乘。11世紀中葉,塞爾柱突厥人從中亞向西南擴張,侵入兩河流域,1055年占領巴格達。1071年,突厥人大敗拜占廷軍隊於曼齊克特,奪取瞭拜占廷在小亞細亞的絕大部分領土。埃及法蒂瑪王朝所屬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亦被先後侵占。但龐大的塞爾柱帝國不能保持統一政權,1092年蘇丹馬利克沙死後,軍事貴族擁兵自立,帝國分崩離析。在頻繁的戰爭中,西亞的基督教會和修道院頗多破壞。因此,奪取聖地成為十字軍東侵的主要借口。

12世紀十字軍國傢

  第一次十字軍東侵(1096~1099) 拜占廷帝國無力抵禦突厥人進攻,皇帝邁克爾七世·杜卡斯(1067~1078在位)曾向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求援。1095年,阿歷克塞一世(1081~1118在位)又乞援於教皇烏爾班二世(1088~1099在位)和西歐君主。1095年11月18日,烏爾班二世於法國南部克勒芒召開宗教會議,號召西歐基督徒進行聖戰,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陵墓”,參加者可完全免罪。次年,第一次十字軍出發。

  最早出發的是由法國、德意志農民和少數破落騎士組成的十字軍。率領這支十字軍的主要人物是隱修士彼得和小騎士窮漢華爾特。他們無裝備、無給養、無組織、無作戰訓練,沿途兵員損失很大。在穿過匈牙利時,由彼得率領的人員約有6000~7000人,由華爾特率領的約有4000~5000人。到小亞細亞不久,除少數生還外,皆被突厥軍消滅。

  第一次十字軍的主力是以法國貴族為主的封建主武裝。近代史傢認為,十字軍從小亞細亞到安條克時,其人數不會超過2.5~3萬人(包括騎兵、步兵)。通過兩年的戰爭,十字軍占領瞭地中海東部長達1200公裡的狹長地帶。1099年7月15日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時大肆掠奪屠殺(見彩圖)。在劫後的土地上,建立瞭以西歐封建制為模式的耶路撒冷王國(1099~1187)。其他十字軍國傢,如安條克公國(1098~1268)、埃德薩伯國(1098~1144)和的黎波裡伯國(1109~1289)等,名義上為耶路撒冷王國附庸,實際上是各自獨立的。西歐封建主在領地上以軍事城堡為中心,統治、剝削、奴役當地居民。為瞭維持統治,保護朝拜“聖地”活動,他們建立宗教騎士團作為常備武裝力量。如12世紀初由法國騎士組成的聖殿騎士團和意大利人組成的醫院騎士團,12世紀末由德意志騎士組成的條頓騎士團等。比薩、熱那亞、威尼斯等城市,為十字軍提供海運船隻和海軍,參加攻掠沿海城市,分享戰利品,並分別在幾個城市中占有1/3的土地,享有特權。

十字軍攻打耶路撒冷(1099)

耶路撒冷國王瓊·德·佈裡思之璽

  第二次(1147~1148)和第三次十字軍東侵(1189~1192) 埃德薩伯國於1144年被摩蘇爾總督突厥人贊吉(1127~1146在位)所滅,由此引起第二次十字軍東侵。這次十字軍有法國國王路易七世(1137~1180在位)和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三世(1138~1152在位)參加。但兩國聯軍於1148年7月28日在大馬士革被贊吉之子和繼承者努雷丁擊潰,以失敗告終。12世紀晚期,蘇丹薩拉丁建立包括埃及、部分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等廣大領土的國傢。他攻克許多城市。由於十字軍騎士襲擊穆斯林商隊,薩拉丁發動聖戰,於1187年占領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第一王國告終,的黎波裡伯國和安條克公國也被降格為首邑。西歐為之震動,於是組織規模較大的第三次十字軍。西歐主要國傢的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胡子)、英王理查一世(獅心)和法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皆率軍參戰。腓特烈一世於小亞細亞渡河時溺死,德意志軍大部分回國;英、法兩國君主因領地爭執,矛盾重重,明爭暗鬥。在十字軍攻陷沿海要塞阿克後,腓力二世即率軍回國。理查一世無力奪取耶路撒冷,在得到薩拉丁允許基督徒往“聖城”巡禮的諾言後,匆匆回師。

  第四次十字軍東侵(1202~1204) 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組織。承擔運送十字軍的是威尼斯船隊。威尼斯以索取巨額運費為威脅,以平分戰利品為利誘,促使十字軍改變原定進攻埃及的路線,攻陷亞得裡亞海東岸的薩拉城,轉而進攻拜占廷。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被十字軍洗劫達一星期之久,破壞慘重。這時十字軍已撕下它“神聖”的面紗,暴露出其侵略掠奪的本質。在十字軍攻占的拜占廷領土上,西歐封建主建立瞭拉丁帝國。威尼斯分得拜占廷領土的3/8,包括君士坦丁堡的一部分,成為地中海上的商業霸國。其餘未被占領的拜占廷領土,分裂成為幾個獨立的小國。1261年,尼西亞皇帝巴列奧略傢族的邁克爾八世滅拉丁帝國,恢復瞭拜占廷帝國。

  十字軍運動的衰落 教皇英諾森三世以十字軍作為增強其權力、鎮壓反對力量的工具。1209年,他又組織十字軍討伐阿爾比異端,屠殺法國南部人民。1212年,教會在法國和德意志煽動、發起“兒童十字軍”。成千上萬10~18歲兒童,或被騙送往埃及和愛琴海的奴隸市場賣為奴隸,或船沉溺海,或赴意大利途中死亡。英諾森三世擬組織第五次十字軍東侵,但未及成行而身先死。

  第五次十字軍東侵(1218~1221)以埃及為進攻目標,參加者主要是法國人。1219年攻占達米埃塔,1221年進軍開羅時,由於尼羅河水泛濫被迫撒退。

  第六次十字軍東侵(1228~1229)也是以埃及為進攻目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利用伊斯蘭教國傢內部矛盾,和埃及蘇丹締結條約(1229),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但1244年,花拉子模突厥人在埃及支持下,又占領瞭耶路撒冷。第七次(1248~1254)和第八次(1270)十字軍皆由法王路易九世(1226~1270在位)發動、領導。第七次十字軍進攻埃及慘敗,路易被俘,1250年以大筆贖金贖回。第八次十字軍進攻北非突尼斯,路易九世在軍中罹疫身亡,軍士敗退。

  13世紀十字軍已成強弩之末,留在東方的西歐封建主、意大利商人和宗教騎士團內部矛盾重重。13世紀中葉,蒙古旭烈兀建立伊兒汗王朝,1258年攻陷巴格達,殺死阿拔斯王朝末代哈裡發;敘利亞、巴勒斯坦皆受威脅。埃及馬木留克王朝蘇丹拜巴爾斯一世(1260~1277在位)擊敗蒙古軍,不斷奪取十字軍領地,並於1268年攻陷安條克。1289年馬木留克王朝攻占十字軍的重要據點的黎波裡,1291年又攻占十字軍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克。西亞大陸的十字軍國傢至此全部滅亡。

  十字軍東侵的後果及影響 十字軍東侵給西亞、埃及和拜占廷人民帶來瞭災難,嚴重阻礙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西歐教俗封建主向東方擴張的目的也最後落空。西歐的人力、物力大量消耗;十字軍稅和其他雜稅加重瞭人民的負擔。從十字軍東侵中取得直接利益的是少數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和熱那亞。它們取代瞭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在東部地中海的商業霸權,擴大瞭西歐在東方的貿易市場。

  十字軍東侵對西歐社會的發展起瞭促進作用。東西方之間的商業活動日益頻繁,近東地區的貿易成為西歐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促進瞭造船技術的發展。生產水平較低的西歐,通過各種渠道從先進的東方學到瞭佈匹和綢緞的精織、印染技術以及較高的金屬加工技術,同時學會瞭種植水稻、蕎麥、西瓜、檸檬、甘蔗等農業生產技術。封建主和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東方的影響,如講究沐浴、理發等。更重要的是開闊瞭眼界,從而對後來歐洲文化思想的變化產生瞭長遠影響。

  在十字軍東侵過程中,西歐封建主為籌措經費,向城市出賣特許狀,允許農奴用貨幣贖買自由,有助於城市的發展和農奴的解放。封建主參加十字軍,遠離傢鄉,其中不少人戰死,不少人定居東方,因而削弱瞭西歐的封建割據勢力,有利於加強王權。

  天主教會利用十字軍煽動宗教狂熱,調動封建主武裝為其服務,組織直轄於教皇的宗教騎士團,以十字軍的名義征稅、課役,擴大瞭天主教在地中海東部的勢力。在13世紀初葉英諾森三世任教皇時期,羅馬教廷的權力發展到頂峰。但是,隨著東方伊斯蘭教影響的擴大以及十字軍東侵中“神聖”面具被揭穿,十字軍的活動日益不得人心,因而不得不停止。天主教會和教皇的權力也開始走向衰落。

  

參考書目

 Steven Runcima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3vo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55~1957.

 H.Treece, The Crusades, the Bodly Head, London,1972. Jonathan Riley-Smith, What Were the Crusades? The Mac Millan Press, NewYork,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