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1806年,普魯士在拿破崙戰爭中遭到毀滅性失敗,1807年的提爾西特和約,使普魯士喪失近一半領土,並承擔大量賠款,殘存的領土上也駐有法軍。亡國的危機、財政的崩潰,迫使普魯士封建王朝實行改革。改革始於1807年,先後由開明貴族、愛國改革傢 H.F.K.vom施泰因男爵(1757~1831)及K.A.von 哈登堡侯爵(1750~1822)主持。歷時10年,取得一定成效。

  施泰因出身於富裕的騎士傢傢庭,曾學法律,深受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傢的影響。1780年起到普魯士任公職,1796年成為普魯士西部省各商會的領導人。1804年任普魯士貿易、經濟和財政大臣,因力主改革,於1807年初被革職。《提爾西特和約》簽訂後,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被迫於7月再次任命他為普魯士政府大臣。施泰因到職後,即著手進行改革。改革內容主要為解放農民、城市改革、行政改革和軍事改革。1807年10月9日的《十月敕令》,宣佈取消全普魯士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廢除等級限制,農民可以自由獲得地產、離開土地自由選擇職業和結婚等。1808年11月19日的《城市法規》規定城市自治,建立市參議會和市政府,從而使城市獲得完全的財政管理權。1808年11月24日的敕令宣佈建立近代王傢政府-國務院,下設內政、外交、財政、軍事和司法5個部,統一領導國傢事務。軍事改革方面設想實行義務兵役制,組織地方武裝,革新軍官團和廢除貴族特權。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普魯士有力量從拿破侖一世統治下解放出來。改革遭到容克的竭力反對,他們設置圈套,使施泰因的充滿愛國思想、痛恨異族統治和有抨擊拿破侖一世言論的信件落於拿破侖一世之手。1808年11月24日,在拿破侖一世的壓力下,施泰因被解職,並宣佈其不受法律保護。施泰因流亡佈拉格和佈呂恩。1812年成為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ID=ya_e]的顧問,繼續從事解放普魯士的事業。

  1810年出任普魯士首相的哈登堡繼續施泰因的改革事業,但盡量使改革有利於容克貴族。哈登堡出身漢諾威貴族傢庭,1791年成為普魯士的國務和軍事大臣,1804~1806年為外交大臣,1807年為首席大臣。哈登堡於1811年9月14日發佈《調整敕令》,規定農民在把世襲耕地變成自由地產時,必須割讓土地的1/3給領主,農民隻有繳納贖金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稅。改革的其他內容有:宣佈工商業自由、取消行會特權,承認猶太人的平等權利等。另外哈登堡根據施泰因的設想進行瞭軍事改革。主持軍事改革的是G.J.D.von沙恩霍斯特和C.P.G.von克勞塞維茨等人。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具有進步意義,它不僅激發和加強瞭德意志民族的覺悟,而且也使普魯士開始從封建莊園制過渡到資本主義容克地產制,從封建等級制的專制國傢開始轉向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國傢,是普魯士發展史上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