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社會廣義上與共產主義社會是同義語,指繼原始社會、奴隸佔有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之後人類歷史上最進步的社會形態。在19世紀K.馬克思、F.恩格斯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等,都是這種涵義;狹義上專指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20世紀初以來在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和文獻中通常是在這種涵義上使用社會主義社會一詞。

  社會主義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性與生產資料資本傢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弊病,註定資本主義必然要發展到更高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社會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矛盾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體現。社會主義社會是既繼承資本主義精華,又克服資本主義弊病而建立起來的與資本主義對立的、高於資本主義的新型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社會化大生產、各種科學的管理經驗、資產階級民主制的某些形式、資產階級文化中的合理因素等等,都可繼承並加以改造利用。資產階級私有財產制度、剩餘價值的剝削、社會兩極分化、階級對立和階級壓迫、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文化、爾虞我詐的人際關系、對外侵略擴張等弊病則要逐步堅決消除。

  社會主義社會,根據一般規律和歷史經驗,隻有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人民群眾改變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之後,經過一個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進一進發展生產力,逐步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使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占居主導地位,消滅剝削階級,才能建立起來。

  資本主義不會自動崩潰,因為資產階級不甘於失去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權力。資產階級是比歷史上的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更高明的統治階級,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激烈競爭迫使一部分資產階級隻有千方百計加強經營管理、改進技術才能存在和發展,同時在工人運動和人民運動日益高漲的情況下,資產階級也力求變換統治權術,除瞭軍事鎮壓之外,還以經濟收買、政治欺騙、社會改良、思想腐蝕、組織滲透、讓步妥協、對外戰爭等各種手段,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抵消人民革命運動,轉移人民革命目標。越是資本主義歷史悠久的國傢,資產階級也越是富於統治經驗。因此,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傢,無產階級要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更加困難。

  資本主義不大發達或不發達的國傢,由於社會矛盾眾多和激化,統治階級力量比較薄弱,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力量比較強大的條件下,可能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1917年,作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俄國,首先爆發無產階級政黨-佈爾什維克黨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翻瞭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建立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經過大約20年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到1936年蘇聯基本上消滅瞭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兩種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已占絕對優勢,工人階級、集體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已占人口絕大多數,這一年蘇聯修改憲法,宣佈基本上建成瞭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歐、東亞和拉丁美洲的十幾個國傢,在先後取得人民民主革命勝利之後,走上瞭社會主義道路,資本主義不大發達或不發達的國傢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封建主義殘餘較多,經濟文化都較落後,加上外國帝國主義的包圍,在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困難較大,不免會出現曲折和反復。幾十年來,社會主義社會在約占世界人口1/3、占世界土地1/4以上的國傢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國傢的工業產值已占世界2/5、國民收入已占世界1/3的事實,顯示瞭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從社會主義發展一般規律和許多國傢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社會應當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①社會主義社會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這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首要特征。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隻有最終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的生產力,才能全面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快地普遍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以充分地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不發達國傢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要使生產力達到並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水平,這是更加艱巨、更加迫切的長期的歷史任務。

  ②社會主義社會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以逐步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采取剝奪、排擠或贖買、改造而加以利用的辦法使之逐步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對個體勞動者的小私有制通過合作制等途徑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可采取全民所有制(即國傢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即勞動人民集體所有制)、勞動人民股份制、聯合所有制等形式。許多現有社會主義國傢的實踐經驗表明,不發達國傢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後,不能急於消滅私有制,可在保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存在,適當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國傢資本主義經濟,以利於加快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的需要。

  ③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為主的原則,勞動人民創造的價值全部歸勞動人民自己所有,除瞭社會作必要的扣除之外,按勞動者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勞動者應該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既然各個勞動者的能力和貢獻有所不同,因此勞動者之間的收入應有差別,並且應該允許拉大差距,以鼓勵並保證一部分思想好、能力強、貢獻大的勞動者,增加收入,先富裕起來,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達到全社會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社會要逐步發展各種社會公共設施,提高勞動人民的公共福利。社會主義社會不可能實行按需分配,隻有在生產極大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才可能實行按需分配。在未來向高級階段過渡時會有一個實行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結合的、逐步過渡到全面按需分配的過程。

  ④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根據許多社會主義國傢建設的新的實踐經驗,計劃經濟除指令性計劃之外,還可以有指導性計劃、協調性計劃,還要有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社會,一部分生產資料也要允許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才有利於促進並改進生產;不發達國傢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後,應該發展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發揮商品經濟的優點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同時克服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弊病。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將是商品經濟的最高形態和最後形態,隻有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大發展才能迅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全面大發展,從而為過渡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有計劃的產品經濟創造條件。

  ⑤社會主義社會實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掌握國傢政權,成為國傢和社會的主人翁。社會主義國傢政權隻能采取共和國形式,最高權力屬於由全體人民選出的代表組成的代議機關,國傢機關領導人由選舉產生,有一定任期,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各級幹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不能享有特權,不稱職的可以隨時撤換。公民有選舉權、被選舉權、監督權、罷免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權利,社會主義民主一般由間接民主逐步發展為直接民主。社會主義民主要有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社會雖然消滅瞭剝削階級,但還有舊的階級殘餘和新的階級分化,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階級鬥爭,還需要對少數反對社會主義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隻有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取得瞭決定性的勝利,國內過渡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條件已經成熟,無產階級的國傢政權才會消亡。

  ⑥社會主義社會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必須要與高度的精神文明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才能使全體人民得到全面發展,健康幸福地生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方面。文化建設指的是教育、科學、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思想建設指的是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科學理論、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等教育人民群眾,養成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培養新型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勞動者。

  ⑦社會主義社會要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黨要把馬克思主義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各條戰線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方向;黨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教育廣大的黨員和群眾;黨通過全體黨員起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廣大群眾,黨通過各種群眾組織指引廣大群眾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黨政職能要分開,黨內要有充分的民主,黨密切聯系群眾,黨的領導受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監督。黨要端正黨風,要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才能隨時修正錯誤,保證正確的領導。有的社會主義國傢,除工人階級政黨之外還有其他擁護社會主義的政黨,工人政黨與其他政黨長期合作、互相監督。社會主義社會是在工人階級政黨領導之下有高度組織又有高度自由的社會。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高度發展,將來工人政黨和工人國傢政權一樣都要逐步消亡,共產主義社會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在長期的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並顯示出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在各國大體相似,但是在各國的不同發展時期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多種多樣的社會主義模式。

  社會主義社會剛從資本主義社會、半資本主義社會或前資本主義社會脫胎而出,不免存在許多弊病。其中有的是舊社會的殘跡還未徹底清除,有的是舊社會的思想影響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表現,有的是因為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誤解造成的,有的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不健全產生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弊病要通過改革體制、提高生產、發揚民主、發展科學、加強教育、健全法制逐步予以克服。

  社會主義社會的體制改革 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各種矛盾,主要表現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生產和需求的矛盾,各民族各地區、各部分勞動人民之間的內部矛盾,國傢、集體和個人之間利益的矛盾,群眾和領導的矛盾,社會主義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影響的矛盾等等。凡此一般都是非對抗性的矛盾,隻要善於正確處理,就會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動力;如果不善於正確處理,加上外來敵對勢力的影響,也可能使矛盾激化,造成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災難。

  社會主義社會和其他各種社會形態一樣,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矛盾的運動和發展,要不斷對體制進行改革。恩格斯早在1890年就寫道:“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變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頁)不發達國傢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之後,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封建主義傳統影響較深,更要經常總結經驗,探索改革。В.И.列寧在晚年的著述中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改革問題。他在最後寫的《給代表大會的信》中還十分關心改革政治制度問題。後來И.В.斯大林思想比較僵化,不重視改革,把30、40年代在蘇聯形成的過度集權的社會主義模式固定化,甚至推廣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傢,使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脫離各個社會主義國傢的實際。當代各社會主義國傢都面臨改革問題,以擺脫歷史上僵化的過度集權的模式的影響,探索創建有本國特點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模式,使社會主義制度日臻完善。在改革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既反對思想僵化,反對維護或倒退到舊的模式,又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和平演變”的戰略。

  社會主義社會在發展過程中要經歷從初級到高級、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發達到發達的各個不同階段。隻有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人民的思想覺悟都達到全面發展的極高程度,才能過渡到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共產主義社會。隻有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相當多數國傢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一些國傢才可能進入共產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