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俄國沙文主義者鼓吹的種族主義理論。原是捷克人宣導的一種民族文化運動。19世紀初捷克語言文學傢J.東佈羅夫斯基、斯洛伐克詩人R.科勒、捷克歷史學傢F.帕拉茨基等人宣導研究斯拉夫人的歷史、語言文學,主張加強斯拉夫各族人民之間的文化聯繫,以促進斯拉夫人在政治上的團結。但是,在奧地利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西南斯拉夫人中,有一些人卻幻想依靠沙皇俄國,改變本民族的被統治地位。這種思想被俄國上層人物所利用。19世紀中葉,俄國泛斯拉夫主義者在“關註”和“同情”被被壓迫的斯拉夫人命運的幌子下,接過泛斯拉夫主義的口號,為沙皇俄國對外侵略擴張政策服務。他們鼓吹俄羅斯人負有統一全體斯拉夫人的重任,西南斯拉夫人的未來隻有依靠沙皇俄國才有保障。並以泛斯拉夫主義對抗泛日耳曼主義,宣揚斯拉夫人的所謂“同一性”,認為各地區的斯拉夫人有共同的血統關系,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相近,大多數斯拉夫人的宗教信仰一致,居住的地域毗連。因此,必須使所有的斯拉夫人“團結”一致,建立一個以俄羅斯為主體、以沙皇為首的,從易北河到中國,從亞得裡亞海到北冰洋的斯拉夫君主聯邦即泛斯拉夫帝國,以對抗奧地利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種泛斯拉夫主義,實際上是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變種,目的是要使所有斯拉夫人都成為俄國沙皇的臣民。F.恩格斯稱它是俄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騙人計劃”。俄國泛斯拉夫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М.П.波戈金、И.С.阿克薩科夫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