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河西走廊僅次於武威的第2大縣級市,張掖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綠洲上。面積4240平方公裡,人口41.91萬。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置張掖郡,郡治得城。曆後漢、三國至晉代,因黑河改道東移,始遷郡治於黑河東岸的今張掖城,改名永平縣。前涼、前秦、後涼至北涼均曾建都於此。北魏為西涼州治。西魏改名甘州,因城西甘浚山麓泉味甘洌得名。唐為甘州張掖郡治。元為甘肅省會。明屬陝西行都司甘州衛。清為甘州府治張掖縣。1913年廢府留縣。1956年年設市。

  市境所在的綠洲,富庶超過武威,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海拔1474米,年均溫7℃,1月均溫-10.2℃,7月21.4℃,年降水量129毫米。屬溫帶幹旱氣候,冬長夏短(20天),秋短於春。歷史上為南北交通的“龍城(匈奴王庭)古道”與東西交通的“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漢以來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河西政治、軍事及交通中心城市。工業有電力、煤炭、化工、機械、化肥、紡織等。蘭新鐵路橫穿市境,設有5個車站。

  城內大佛寺正殿有西夏(1089)建木胎泥塑“釋迦涅槃”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栩栩如生。西來寺、鐘鼓樓的唐鐘及城郊的西城驛得故城,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西25公裡的甘浚堡(今甘浚鄉),系1937年紅四方面軍(西路軍)進入張掖後總指揮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