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兵團在長的戰線和大的戰區上進行戰役和戰鬥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作戰形式。這種作戰,也包括起輔助作用的運動防禦和陣地攻防。

  運動戰有著長久的歷史。中國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西元前632),晉軍在決戰前“退避三舍”,決戰時又誘惑調動楚軍,在運動中創造瞭大敗楚軍的條件。中國的歷次農民戰爭,如黃巢、李自成、洪秀全所領導的農民起義,都曾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流動作戰。19世紀初,法國拿破崙一世在歐洲也進行瞭機動戰。到20世紀,由於技術兵兵器的發展和快速部隊的大量使用,運動戰這種作戰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瞭進一步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所進行的運動戰,是隨著革命戰爭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基於自己兵力弱小和沒有固定的作戰線,進行瞭帶遊擊性的運動戰,達到瞭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貫徹“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對實現戰略上的持久戰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的戰略方針,進行瞭更大規模的運動戰,大量殲滅敵人。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這些運動戰特點主要有:①正規兵團是殲敵的骨幹力量,地方兵團、遊擊隊和民兵予以積極配合。在以運動戰為基本作戰形式時,結合其他的作戰形式,解決戰爭的命運。②進攻性。運動戰基本上是進攻的,一切的走都是為著打,這是運動戰的重要特點,它既反對“有退無進”的逃跑主義,也反對“有進無退”的拼命主義。③流動性。即沒有固定的作戰線。主力兵團在廣闊戰場上,實行大踏步地前進和後退,迅速適時地分散和集中,靈活機動,力求殲敵於運動中。④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運動戰主要執行殲滅任務,因此,在戰役戰鬥上集中優勢兵力,采取包圍迂回戰術,是全殲敵人的基本手段。

  現代戰爭,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提高瞭軍隊的機動力和突擊力,為打運動戰創造瞭更有利的條件。但也帶來一些新問題,如機動和反機動的鬥爭將更加激烈,對後方的依賴性將更加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