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油料(燃料油,潤滑油、脂,特種液等)和油料裝備、器材的供應、管理及其技術保障的專業工作。是軍隊後勤的組成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組織油料和油料裝備的籌措、儲備、供應;制訂油料勤務的規章制度;擬制油料保障方案;管理油料專業部隊、分隊的業務技術工作;培訓油料專業人員;開展油料和油料裝備的科學研究;指導部隊合理使用油料和油料裝備,採取節油措施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軍曾一度設立油料部,但多數國傢軍隊的動力裝備用油由有關部門兼兼管。1936年和1941年,蘇、美軍隊先後建立瞭油料供應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傢的軍隊為適應動力裝備增加的需要,加強瞭對油料供應工作的統一領導,增建或健全瞭儲存、運送、加註油料等專業部隊、分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動力裝備為數不多,所需油料主要由部隊自行籌措與補充。解放戰爭後期,部隊汽車數量增加,耗油量增大,油料供應由各野戰軍的運輸部門兼管。有的野戰軍開始建立油料儲存、化驗和油桶修理等勤務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軍隊後勤部門建立和健全瞭油料供應、管理、科學研究和專業訓練等機構,擴充和新建立瞭油料儲存、輸送、檢驗、更生及油料裝備修理等專業部隊、分隊,統一瞭規章制度,油料勤務進入瞭全軍統一管理的階段。

  各國軍隊油料勤務部門的體制和職責范圍不同。蘇軍各級後勤均設有油料供應部門,負責管理和供應部隊各種技術裝備用油。美軍由國防部國防後勤局燃料補給中心統一采購、供應陸海空軍燃料,通過軍種(戰區)燃料管理機構組織實施。日軍所需油料,由防衛廳的采購實施本部統一采購,再按三軍後勤系統就地就近交付,其中陸軍通過軍需部門的油料管理機構組織實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油料勤務,由後勤油料部門和有關裝備的主管部門,按分工組織實施。還有的國傢軍隊隻負責部隊用油的計劃、分配、管理,而油料的供應、儲備、科學研究和專業人員培訓等均委托政府有關部門辦理。

  現代戰爭油料消耗量大,許多國傢的軍隊都很重視油料勤務的建設。主要是減少管理層次,簡化申請、補給程序,實現管理自動化;研制新型油料,改進油品質量,減少油料種類,方便供應、管理;大力加強野戰部隊的油料儲存、運輸、加註能力,增編運油工具,發展軟體油罐,廣泛使用輸油管線;強調通過訓練特別是演習提高油料專業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以適應戰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