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戰的人民軍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將在湘、贛、閩、粵、浙、鄂、豫、皖8省邊界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隊和紅軍第28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937年12月下旬,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分任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時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下轄4個支隊:第1支隊由湘鄂贛邊、湘贛邊、粵贛邊、贛東北等地遊擊隊編成,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轄第1、第2團;第2支隊由閩西、閩贛邊、閩南及浙南等地遊擊隊編成,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轄第3、第4團;第3支隊由閩北、閩東遊擊隊編成,張雲逸兼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轄第5、第6團;第4支隊由鄂豫皖邊紅軍第28軍、豫南桐柏山遊擊隊等編成,高敬亭任司令員,轄第7、第8、第9團和手槍團。全軍共1萬餘人。

  同年春,第1、第2、第3支隊到達皖南歙縣地區集中,第4支隊進至皖西霍山地區,軍部進駐歙縣巖寺(7月移駐涇縣雲嶺)。2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指示新四軍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4月,第4支隊進抵皖中舒城、無為地區,開展抗日鬥爭,取得蔣傢河口等戰鬥的勝利。4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派先遣支隊向蘇南敵後作戰略偵察,隨後取得韋崗戰鬥勝利。5月,毛澤東指示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後,應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再分一部渡江進入長江以北地區。6月、7月,第1、第2支隊挺進蘇南,開創茅山抗日根據地。第3支隊進抵皖南長江沿線,策應蘇南部隊。10月,彭雪楓率新四軍竹溝留守處部隊一部挺進豫東,後與吳芝圃領導的遊擊隊第3支隊一部及蕭望東率領的先遣大隊合編為新四軍遊擊支隊,開辟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成立時部分領導幹部合影(左起:周子昆、張雲逸、葉挺、項英)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軍竹溝留守處部隊和幹部一部挺進豫南,隨後改編為豫鄂獨立遊擊支隊,創建瞭信陽四望山抗日根據地。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傳達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同新四軍領導人商定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5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張雲逸兼指揮,徐海東任副指揮。整編第4支隊,徐海東兼司令員。組建第5支隊,羅炳輝任司令員,郭述申任政治委員。部隊隨即展開於淮南地區津浦鐵路兩側,進行抗日遊擊戰爭。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到達江北指揮部,領導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蘇北、堅決反磨擦、開創抗日根據地等指示,打開皖東抗戰局面,發展瞭路東、路西抗日根據地。

  同年5~8月,陳毅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向東作戰的指示,派第6團用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名義,東進江陰、無錫、常熟和蘇州、常熟、太倉地區,直抵滬郊,取得夜襲虹橋機場的勝利。9月,為集中力量向北發展,將“江抗”西撤至揚中,後與丹陽遊擊縱隊合編為挺進縱隊,開展揚州、泰縣地區的抗日鬥爭。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經揚中北渡長江,組成蘇皖支隊,在江北的天長、六合地區與第5支隊打通聯系,為發展蘇北創造瞭有利條件。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構合並,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粟裕任正副指揮,統一領導蘇南部隊。彭雪楓領導的遊擊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6支隊,加強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建設。

  1940年1月,豫鄂邊區遊擊部隊及地方武裝,整編為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治委員。5月4日,中共中央向東南局發出《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的指示,全面闡明瞭獨立自主發展華中的方針和政策,並要求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作好精神上和組織上的準備。7月,由冀魯豫南下的八路軍第2縱隊第344旅、新編第2旅主力與新四軍第6支隊(欠第4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8月,八路軍第4縱隊的第2旅,第4旅第7團以及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和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進軍淮海地區。同年7月,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北渡長江後,與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改稱蘇北指揮部(在蘇南另建江南指揮部),部隊整編為第1、第2、第3縱隊,為開辟抗日根據地,東進黃橋地區。10月,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率部向黃橋進攻,新四軍被迫自衛,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迅即與八路軍第5縱隊一部會師於東臺以北的白駒鎮。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鹽城成立,葉挺、陳毅任正副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鐵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制造瞭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挺被扣,項英遇害,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部隊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第1師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轄第1、第2、第3旅;第2師師長張雲逸(兼),政治委員鄭位三,轄第4、第5、第6旅;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轄第7、第8、第9旅;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轄第10、第11、第12旅和肖縣獨立旅;第5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轄第13、第14、第15旅;第6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轄第16、第18旅;第7師師長張鼎丞(未到職),政治委員曾希聖,轄第19旅及挺進團。全軍共9萬餘人。25日,新軍部正式成立。同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與東南局合並組成華中局,劉少奇任書記,同時組成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5月中旬,中共中央華中局召開高級幹部會議,分析皖南事變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統一對形勢的認識。5月下旬,軍分會召開擴大會議,總結新四軍成立以來的建軍工作,加強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會後,各地為加強抗日根據地建設,先後成立蘇中、淮南、鹽阜、淮海、淮北等軍區。至年底,地方武裝和民兵發展到60餘萬人。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敵後抗戰仍應長期堅持遊擊戰爭的指示,新四軍各部隊實行精兵簡政,發動群眾,發展經濟,加強訓練,以求鞏固自己,積蓄力量。1942年1月下旬至3月上旬,中共中央華中局舉行擴大會議,總結三年來的工作,部署爾後任務。會後,劉少奇調延安,由饒漱石代理政治委員。7月,中共中央決定第5師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浙東成立“三北”(餘姚、慈溪、鎮海3縣北部)遊擊司令部。12月,第5師粉碎日偽軍萬餘人對大悟山地區的“掃蕩”。至年底,由於日偽軍反復“掃蕩”和“清鄉”,華中抗日根據地面積有所縮小,主力部隊略有減少,但各部隊通過整風運動,提高瞭領導幹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增強瞭全局觀念,改進瞭領導作風,加強瞭黨的領導,部隊軍政素質明顯提高。1943~1944年春,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偽軍多次“掃蕩”、“清鄉”,渡過瞭困難時期。

重建新四軍軍部後陳毅代理軍長和部分子部合影

  1944年1月,浙東抗日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啟龍任政治委員。7~8月,第4、第5師各一部出兵河南,恢復豫皖蘇邊和豫南桐柏山抗日根據地,開辟嵖岈山豫中抗日根據地,迎接王震所率八路軍南下支隊南進湘粵邊。這一年,新四軍各部隊抓住有利戰機,接連向日偽軍發動攻勢,進行瞭車橋、高溝楊口和西進等戰役戰鬥,殲日偽軍5萬餘人,解放國土7400平方公裡,徹底粉碎日偽軍“清鄉”計劃,改善瞭華中鬥爭局面。9月中旬在河南夏邑縣八裡莊戰鬥中,第4師師長彭雪楓犧牲,張愛萍接任師長。1945年春,新四軍繼續開展攻勢作戰。第1師主力6個團由蘇中渡長江南下,與蘇南部隊會合成立蘇浙軍區,勝利地進行瞭天目山戰役。1~8月上旬,各部隊先後攻克阜寧、睢寧等縣城及重要據點100餘處,殲日、偽軍3萬餘名,為大反攻創造瞭有利條件。

  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聲明,號召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10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命令各抗日根據地武裝部隊積極進攻,迫使日偽軍投降。由於美蔣勾結,指使日偽軍拒絕向八路軍、新四軍繳械,中共中央乃改變原定奪取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線的部署,命令新四軍積極奪取中小城市,使華中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日偽軍展開猛烈反攻,基本肅清長江以北、津浦鐵路以東、隴海鐵路以南的日偽軍,使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連接起來。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陳毅為新四軍軍長,饒漱石為政治委員。9月,第3師調往東北。10月,第5師與八路軍第359旅南下支隊及河南軍區部隊統一組成中原軍區。同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機關,統一指揮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後於1947年1月改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

新四軍部隊在反攻中向偽軍據點挺進

  在八年抗戰中,新四軍殲日偽軍31.7萬餘人。到大反攻前,新四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共31萬餘人,有長短槍15萬餘支、輕重機槍4102挺、炮191門,戰鬥力大為提高。建立瞭地跨蘇、浙、皖、豫、鄂5省的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隴海鐵路以南、大海以西、漢水以東、天目山以北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江和浙東等8個地區,有縣城40餘座,面積達25.3萬餘平方公裡,人口3420餘萬,有民兵、人民自衛武裝96萬餘人,為堅持和發展華東人民革命鬥爭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在戰鬥中,新四軍指戰員傷亡8.9萬餘人,他們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瞭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