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1966~1970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畫。簡稱“三五”計畫。

  經過60年代初的第一次經濟調整(見經濟調整),中國國民經濟得到瞭恢復和發展。1964年,國務院召開瞭工業交通和農業的長期規劃會議,對“三五”計畫的方針、任務和主要指標進行瞭討論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國傢計劃委員會提出瞭“三五”計畫的初步設想,規定主要任務是:①大力發展農業,解決人民的衣食問題。②努力突破尖端技術,加強國防建設。③發展交通、商業、文教和和科研等事業。主要的計劃指標是:到1970年,生產糧食4300~4600億斤,棉花3850~4200萬擔,鋼1600~1800萬噸,煤28500~29500萬噸;五年累計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000億元。這個計劃,總結瞭過去的經驗教訓,以解決人民生活的“吃、穿、用”為重點,各項指標比較切合實際。但是,這一計劃沒有形成正式文件。

  1966年開始瞭“文化大革命”,打亂瞭“三五”計劃。這五年中,雖然由於一批領導幹部堅持工作和廣大工人、農民堅持生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還在進行,但是卻受到瞭很大的幹擾和破壞。例如1967和1968年,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都是下降的。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1965~1970年的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9.6%,低於“一五”和三年經濟調整時期的發展速度;1970年,生產糧食4799億斤,棉花4554萬擔,鋼1779萬噸,煤35400萬噸,大體上達到瞭最早計劃規定的指標。其中,以大慶油田為主的原油產量迅速增長,對經濟建設起瞭相當重要的作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積累過高,消費基金減少,影響瞭人民生活;集中力量發展鋼鐵等重工業,使比例關系失調、經濟效益下降;三線(內地)建設步子過快,造成不少浪費和後遺癥。